词条 | 吴承恩 |
释义 | 吴承恩 (生卒年不详)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南直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祖吴贞,仁和教谕。父吴锐幼年失怙,赘于世卖采缕文縠之徐氏。少习举子业,入学后困顿场屋数十年,入南国子监,以岁贡赴京候选,嘉靖四十五年(1566)授浙江长兴县丞,隆庆二年(1568)被诬罢官,后经甄别,有“荆府纪善之补”(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未详是否赴任。卒于万历八年(1580)左右,享年七十余岁。自幼聪慧,“为诗文下笔立就,清雅流利,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天启淮安府志》)。以文名著于地方,或被誉为“淮自(宋)张文潜以后一人而己”(陈文烛《射阳先生存稿序》)。亦能书画,今存墨迹碑刻多种。所著卒后辑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有万历十八年(1590)刊本,卷一为诗﹑赋﹑颂,卷二为赠序,卷三为论﹑赞﹑铭﹑祭文等,卷四为障词及词曲,陈文烛﹑李维桢序。集中有《禹鼎志自序》,自言其撰《禹鼎志》仿牛僧孺《玄怪录》及段成式《酉阳杂俎》,仅“十数事”。《禹鼎志》未传。其诗“笔清而不簿,澹而能隽”,不入流俗。与“七子”之徐中行交善,往还唱和,而诗“独不类‘七子’,率自胸臆出之”(李维桢《射阳先生存稿序》)。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三四录其诗二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八录其诗七首,“诗话”云:“汝忠论诗,谓近时学者徒欲谢朝华于已披,而不知漱六艺之芳润,纵诗溢缥囊,难矣。故其所作,习气悉除,一时殆鲜其匹。”清吴玉搢《山阳耆旧诗》录其诗三十四首。清丁晏《山阳诗征》卷七录其诗七十三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一九录其诗一首。近人赵尊岳《明词汇刊》录其词九十一首为《射阳先生词》一卷。另,《(天启)淮安府志·艺文志》著录其有《西游记》,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列“吴承恩《西游记》”。清代其邑人吴玉搢﹑阮葵生以为《府志》所著录之《西游记》即百回本白话长篇小说《西游记》,并以书中多“吾乡方言”为证(《山阳志遗》卷四﹑《茶余客话》卷二一)。传世白话长篇小说《西游记》之最早刊本为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无作者署名,清康熙间《西游真诠》本谬托为元初长春道人丘处机所作,至近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据吴﹑阮二人说,认定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近世通行本因之皆署吴承恩名。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为中国古代最为老少咸宜之经典小说,然其成书与《三国志演义》和《水游传》之成书大致相同,属于“世代累积”。宋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初杨讷《西游记杂剧》及《永乐大典》节录之《西游记平话》等均为其渊源,因之在很大程度上积淀﹑融汇了中国宋﹑元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观念意识﹑精神心理。至明万历年间刊行之《西游记》小说,唐代僧徒陈玄奘西天取经故事之宗教意蕴已被淡化,书中甚至大量出现对宗教揶揄嘲弄文字,表现出一种时代之精神。小说不仅通体一致地保持着“每杂解颐之言”﹑“逸趣横生”的喜剧氛围,表现出熔滑稽﹑讽刺和幽默于一炉之艺术个性,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童话”和“寓言”之性质。在中国古代集体累积型小说中,《三国志演义》和《水游传》仍保留了焊接史实或绾结短篇的痕迹,惟《西游记》最大限度地彰显出作家个人风格之对群体风格之融解,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过渡之标志。至其最后之作者,仍有待考证,尚不能确定吴承恩为其最后写定者。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