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林纾
释义
林纾

(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号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等。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幼年家贫,然嗜读不辍。偶得《毛诗》﹑《尚书》﹑《史记》﹑《左传》残本,日夕诵读。自十三岁至二十岁校阅古籍不下二千卷。光绪八年(1882)中举。后数赴礼部试,皆报罢。终身未仕,以授书﹑著译﹑绘画为业。先后执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北京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正志学校﹑励志书院﹑孔教大学等校。教书之余,为商务印书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翻译西洋小说。甲午战后,曾参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1924年卒于北京,门人私谥“贞文先生”。

林纾多才多艺,“能画能诗,能骈体文,能长短句,能译外国小说百十种。自谓古文辞为最”(陈衍《石遗室诗话》)。散文及画皆享盛名。徐世昌谓其“古文导源韩﹑柳,于近酷嗜震川(归有光)﹑惜抱(姚鼐)”(《晚晴簃诗汇》)。文笔曲折委宛,擅长抒情叙事。其于文学之主要贡献在翻译小说。因其不谙西文,所译各书,均由他人口译,以笔录之。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约一百八十余种(一说二百零六种),世称“林译小说”。其中约有四十余种为世界名著,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易卜生﹑雨果﹑塞万提斯﹑笛福等人作品,均由其首次译为中文。译笔精彩妍炼,生动传神,具有独特风格,一时风行海内。郑振铎云:“自他开始了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中国近二十年译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是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林琴南先生》)。钱钟书亦谓:“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林纾的翻译》)

林纾一生著译甚丰。著作有《畏庐文集》初﹑二﹑三集,《畏庐文钞》﹑《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畏庐山水遗迹》﹑《春觉斋论文》﹑《春觉斋论画》﹑《文微》﹑《韩柳文研究法》;长篇小说《京华碧血录》(初名《剑腥录》)﹑《金陵秋》﹑《劫外昙花》﹑《官场新现形记》(初名《巾帼阳秋》)﹑《冤海灵光》;短篇小说集《畏庐漫录》(初名《践卓翁小说》)﹑《畏庐笔记》﹑《蠡叟丛谈》﹑《畏庐短篇小说》;笔记《畏庐琐记》(初名《铁笛亭琐记》)﹑《技击余闻》;传奇剧本《蜀鹃啼》﹑《天妃庙》﹑《合浦珠》,闽剧剧本《上金台》;以及古代作家作品选评本多种。译作以《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迦茵小传》﹑《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孝女耐儿传》﹑《魔侠传》等最为著名。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李濬之《清画家诗史》壬集上,朱羲胄《贞文先生年谱》﹑胡尔瑛《畏庐先生年谱》,郑振铎《林琴南先生》,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梁淑安)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