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戏剧协会 |
释义 | 广东戏剧协会 现代戏剧团体。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8月8日,广东275名戏剧工作者为了“举起‘救亡戏剧’之旗,向敌人的腹地冲锋”(《广东戏剧协会成立大会宣言》),在广州组成广东戏剧协会。罗海沙为主席,赵如琳、胡春冰、刘百心、黄凝霖、陈文元、余俊贤、唐叔明、钟启南、朱白水、蔡碧青、张村、方少云、丁兆灵、林擒等15人为理事。成立后即创办《抗战戏剧》杂志,组织联合公演《保卫芦沟桥》。1938年3月,协会领导20个团体共200余人集体创作演出了4幕6场历史剧《黄花岗》:10月10日第一届戏剧节,发动16个剧团举行联合公演。广州沦陷后,会员分散,1940年后又陆续集中到曲江,在第3届戏剧节时公演了洪深的《包得行》,为“剧人之家”筹款,并出版了《广东剧协》月刊。协会号召“戏剧配合政治工作”,曾开展过演剧劳军、筹募“剧人号”战斗机等活动。1941年第4届戏剧节公演老舍的《面子问题》;第5届戏剧节举办戏剧展览;第6届戏剧节组织下属的5个剧团参加在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抗战胜利后,协会迁回广州。1946年第8届戏剧节联合公演之后,发表了150名成员签名的《广东戏剧界为争取演剧自由宣言》。当时内战迫在眉睫,许多理事和成员离开广州,协会的工作陷于瘫痪。1949年,协会成员重新集合起来参加了广州解放的入城式大游行。此后再无活动。 李怀亮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2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