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复仇的火焰
释义
复仇的火焰

当代长篇叙事诗。闻捷著。已出版两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初载《收获》1959年第3期;作家出版社1959年8月北京第1版,1962年11月2版(有较大修改),1963年第3次印刷。第二部《叛乱的草原》,作家出版社1962年11月北京第1版,1963年11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三部《觉醒的人们》未及成书,只在《边疆文艺》(1961年第3期)、《上海文学》(1962年第10期)等刊物上发表过一些片断,余稿散失,作者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死去,成为中国当代诗史上的一大憾事。

关于这部长诗创作的缘起,作者在初版《后记》中是这样交待的: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新疆东部的巴里坤草原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叛乱。叛乱是由美国驻乌鲁木齐副领事马克南亲自策动的;美国和国民党间谍乌斯满打着“保教保命”的旗号,在巴里坤草原燃起武装叛乱的战火。居住在当地的哈萨克族群众,受到敌人的欺骗宣传,一度卷入了这场叛乱。人民解放军平叛部队,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军事进剿结合着政治争取,终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孤立了极少数敌人,消灭了叛军,活捉了匪首乌斯满。作者说:“我于1950年3月第一次入疆的时候,正好遇上这次叛乱,当时巴里坤一带形成了一股声势很大的反动逆流;待我1952年再次入疆的时候,巴里坤一带哈萨克人民已经觉悟过来,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了。”这部长诗所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的始末,揭示以乌斯满和阿尔布满金为代表的反动派,以麦克南为代表的帝国主义与共产党、解放军、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你死我活斗争的阶级实质及其结局的必然性。在展开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了哈萨克民族的风俗、民情和巴里坤草原的壮丽风光,塑造了巴哈尔、布鲁巴、苏丽亚、高志明以及武装叛匪乌斯满、阿尔布满金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活动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典型环境中,使人物性格和背景和谐配合,随着故事的发展,诗的意境有时象金鼓齐鸣,有时象繁弦急管,但整个说来,它的格调是高亢的,色彩是鲜明的。”(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复仇的火焰》共万余行,它是闻捷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新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成果。

益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406-440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8 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