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荀子 |
释义 | 荀子 先秦典籍。战国赵人荀况著。荀况(?—约前238),学者又称为荀卿,汉时避宣帝讳(刘询),改称孙卿,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学说主人性皆恶,须以礼义矫正,与孟子性善说相反。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况学问博通,在《非十二子》、《解蔽》、《正名》等篇中对过去学者多所评说,西汉经学亦多出荀门传授。《荀子》的文章,句法整饰,词汇丰富,风格谨严而厚重,是典型的学者之文。但荀况又善于汲取、模拟民间文学的形式和因素,创造新的文体。《荀子》中《成相篇》和《赋篇》即属此。赋篇现存礼、智、云、蚕、箴5首,写作手法上以后文的结语点题,如谜底;前文围绕谜底铺张描写,似谜面。故《文心雕龙·诠赋》谓“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在形式上则先设问,后答题。荀赋的这一问答形式和咏物内容,对汉代辞赋有很大影响。《成相篇》则是一种有规则的杂言体诗歌,以三言、四言和七言句式组成,每章5句。内容以说理为主,强调选贤任能,使尊主爱民,以达到“天下为一四海宾”的理想。有研究者认为《成相篇》的这种形式是“后世弹词之祖”,其中的七言句即七言诗之源头。 在文学理论上,《荀子》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学习加以改造,所谓”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又主张凡“言议”须以圣王和诗书礼乐为标准,开了后世论文征圣宗经的先河。 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人王先谦广搜各家之说所作《荀子集解》、近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 吴先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49-425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