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周立波
释义
周立波1908—1979

现当代作家。原名周绍仪,曾用笔名一柯、张尚斌、雅歌等。笔名立波取自英文Liberty(自由)汉语译音,后冠以周姓。湖南益阳人。出生于中农兼自由职业者家庭。1924年秋益阳县立第一高等学堂毕业,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从埋头书卷转向对革命时局的关注,踊跃参加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集会、游行活动。1926年夏与同乡周扬结识。1928年1月,为了躲避当地军警的迫害,与周扬结伴赴上海。在穷困的生活条件下,他刻苦自修英语。1929年9月考入免费的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系,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学籍。之后在神州国光社印刷所当校对。1930年2月6日因张贴传单被工头扭送巡捕房判刑20个月,刑满后又被押送苏州反省院监禁。1934年8月被遣返回乡。同年10月潜回上海,经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稍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左联党团成员,受托参与创办和负责编辑《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开始发表散文和评论,翻译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成为崭露头角的青年翻译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立波与人结伴赴延安,途经西安,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安排他担任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的翻译,去山西前线采访。接着又陪同美国军官卡尔逊前去晋察冀边区访问。1938年3月赴武汉,创作了首次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实况的《晋察冀边区印象》和《战地日记》两部报告文学集。之后接受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委派,担任塔斯社驻华军事记者英文翻译,陪同去江南前线采访。1939年6月调广西桂林《救亡日报》编辑部工作。同年底调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教员兼编译处处长,讲授“名著选读”课程。同时以上海牢狱经历为素材,创作了《第一夜》、《麻雀》、《阿金的病》、《夏天的晚上》和《纪念》5个连续性短篇小说。还创作了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牛》。1944年2月调《解放日报》主编文艺副刊。同年秋随八路军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南征。1945年冬奉命突围,重返中原。1946年调任有美国代表参加的军调处执行部任记者兼翻译。内战爆发后到达冀辽热解放区,任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开始着手整理随军南下征战素材,陆续写成14篇报道文字,发表于承德的《热潮》半月刊和延安的《解放日报》。

1946年10月到松江省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改,担任中共区委委员,书记。1947年春回哈尔滨松江省委编《松江农民》报。一面编报,一面酝酿创作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8年成稿。小说出版后受到文学界的重视;苏联、民主德国、捷克、匈牙利和日本都有译本;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立波调北京,在文化部编审处工作,曾作为文学顾问参加中苏合拍的大型彩色文献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和《锦绣河山》的摄制工作。1953年随中国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吊唁斯大林。先后写成记叙有关活动的散文14篇,集成《苏联札记》。1952年由文化部调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曾担任《人民文学》编委。并下工厂体验生活,创作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4年夏携家眷回乡落户。1956年至1957年创作了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1959年完成续篇。文学界一致认为是其艺术成就的新高点。这一时期周立波还发表了20多篇描绘湖南农村人物和生活风貌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等,也都受到好评。进入新时期后,他创作的《湘江一夜》获1978年全国短篇小说奖。1979年9月25日逝世。生前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朱寨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86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