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不能走那条路
释义
不能走那条路

当代短篇小说。李準著。初载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并加编者按语予以推荐,嗣后被四、五十家报刊转载。河南人民出版社、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在1954年至1959年间曾多次将它作为单行本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还曾以它作为书名出版了李準的短篇小说集。它还曾被改编成话剧、戏曲和连环画。因此,这篇小说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过广泛影响。李準在《我怎样写〈不能走那条路〉》(载《长江文艺》1954年2月号)一文中谈到其创作动机时说,这是他的第1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创作冲动,是因为看见村里一个当着党支部书记的叔伯哥哥买了2亩地,并且还有继续买几亩的打算;后来,又从税务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土地交易税是经常超额完成任务”的情况,再加上见到村里人弃农经商、倒卖牲口、放债牟利之类活动很活跃,便惊讶地感到“农民起‘分化’了”。

小说的故事框架是:在旧社会扛过18年长工、吃尽被剥削之苦的老农民宋老定,在新社会想离开互助合作道路,靠自己的勤劳俭省买地发家,遭到其儿子、共产党员东山的反对,在家庭内部引起激烈冲突。最后,经东山启发,宋老定回忆起旧社会所受的剥削,决心不走那条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苦的道路。作者比较真实地揭示了宋老定的心理特征:他要买地,不只是为了眼前能吃上“白馍”,而且要让儿孙知道自己是个“置业手”;他拼命干活,省钱买地,遭到儿子和媳妇反对,声称要到馆子里“吃肉”去,可是到了集市上吃的却是

一碗“豆腐汤煮馍”。李準在那篇谈创作体会的文章里认为自己没有把东山的形象刻画好,因为“对于这个人物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正当《不能走那条路》在全国受到热烈而又广泛赞

扬时,李琮发表了《〈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载《文艺报》1954年第2期)的文章,批评了某些“过分”赞扬这篇小说的论点。对此,康濯又发表了《〈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载《文艺报》1954年第7期)的长文,对李琮进行反驳,并批评了《文艺报》压制新生力量

的错误。进入新时期后,在重新评价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创作时,《不能走那条路》也被提出,臧否不一。有的人认为它是反现实主义的“应时之作”,有的人则认为它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50年代初期农村生活的,应以历史主义态度评价它。

史燮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