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元结
释义
元结719—772

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猗玗子、浪士、聱叟、漫叟、漫郎、渔者、酒徒漫叟。鲁山(今属河南)人。少年狂放不羁,17岁以后折节读书,曾师事从兄元德秀。天宝十三载(754)及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后。曾南奔避乱于猗玗洞(地在今湖北黄石狮子山),后又迁于瀼溪(在今江西瑞昌)。肃宗乾元二年(759),因苏源明举荐入朝,上《时议》3篇,纵论时事,得到肃宗赏识,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随即又派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在唐、邓、汝、蔡等州组织抗击安史叛军的义军,守险泌阳,阻遏了史思明叛军的进攻,保全了15个城池,对当时战局作出了贡献,以功升迁水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唐代宗继位后,于宝应元年(762)辞官养亲,特授著作郎,居住于武昌的樊口,耕钓自资。广德元年(763)又出任道州刺史,大历三年(768)调任容州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使。大历四年,因母丧去职,居住在祁阳的浯溪。大历七年奉命来到京师,不久即病卒,终年54。

元结于乾元三年(760)在戎马生活中,“尽箧中所有”,将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7位诗人的作品24首,编成《箧中集》。元结在《箧中集序》中,强调文学的讽谏作用,他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诗风,认为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箧中集》所收作品正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元结的文学观点对中唐新乐府运动有一定影响。

元结的诗注重反映百姓疾苦。登进士第之前,曾作《系乐府十二首》、《悯荒诗》等,后期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均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生活,斥责官吏的征敛无度,是现实主义诗作的代表。杜甫曾称赞“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春陵行》)。元结过分否定声律辞采,有意不写律诗,其古诗也较少风采。其文全用散体,不涉骈俪,内容多讽刺时政,议论世情,亦有游记文。《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元子》10卷。《浪说》7篇、《漫说》7篇,《猗玗子》1卷,《文编》10卷。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10卷、拾遗1卷。《全唐诗》卷240—241录存其诗2卷。《全唐文》卷380—383录存其文4卷。近人孙望著有《元结评传》,并曾校订《元次山集》(中华书局于1960年3月出版)。

栾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0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