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鲍照 |
释义 | 鲍照?—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山东郯城)人。初拜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遇。后欲贡诗言志,有人劝阻,鲍照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默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刘义庆见其诗而奇之,寻擢为国侍郎,甚为赏爱。当时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致,鲍照与袁淑、陆展、何长瑜等皆在其幕。后迁秣陵令。元嘉年间,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祥瑞,鲍照作《河清颂》美之,其文十分工整。宋孝武帝以他为中书舍人。孝武帝好为文章,自以为人莫能及之。鲍照悟之,所作文章故意多鄙言累句,以取悦孝武帝。时人咸谓鲍照才尽,实缘于此。大明六年(462),临海王刘子顼为荆州刺史,鲍照为其前军参军,掌书记。宋孝武帝死后,宋明帝刘彧杀前废帝自立,刘子顼与晋安王刘子勋起兵反,刘子顼兵败被赐死,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没有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因此尽管才华出众,却得不到重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其志。但他文学成就卓越,生前享有盛名,死后影响更大。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都以诗著称,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创作以乐府诗见长,主要抨击门阀士族制度,发抒深受压抑的愤懑,对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意义。《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以语言质朴,感情强烈而奔放,辞藻华美为特点,呈现出“遒丽”的风格。形式上颇多独创,往往五言、七言间杂而下,有时甚至夹杂九言,文气充沛贯注,音节抑扬顿挫,光气煜耀,活泼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庶几可以概括其艺术风格。钟嵘《诗品》把他列为中品,说“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淑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评价甚高。但也批评他“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其诗确有过于发露的毛病。鲍照骈文、散文创作的成就亦斐然可观。《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石帆铭》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他汲取了汉代大赋铺陈的手法,融思想感情于写形绘景之中,写景则尽形传神,抒情则淋漓尽致,各臻其妙。笔力雄浑豪健,文气跳跃跌宕,辞藻绚丽优美,往往兼有骈与散的珠联璧合之美。 南朝齐永明年间,诗人虞炎奉文惠太子之命,编纂《鲍照集》10卷。明人张溥别辑有《鲍参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较通行的今人钱仲联增补集说的《鲍参军集注》,有古典文学出版1958年排印本。 吴小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1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