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蔡文姬2
释义
蔡文姬2

当代话剧。郭沫若著。初载《收获》杂志1959年第3期。同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部5幕历史剧1978年收入《沫若剧作选》。《蔡文姬》的创作动机起源于郭沫若对蔡琰《胡笳十八拍》诗的校订和研究。1958年10月,郭沫若采辑《胡笳诗》各种旧本加以校订作《蔡琰〈胡笳十八拍〉》,不久又作《读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称赞蔡琰的胡笳诗“是一首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并说:“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业绩”,她是“被曹操拯救了的人之中的一个典型”。“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适度肯定的,他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1959年2月3日他开始创作话剧《蔡文姬》,同月9日完成,5月1日定稿。5月21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立即轰动剧坛,出现人人争睹的盛况。郭沫若在剧本的《序言》中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他借中国历史上“文姬归汉”的故事,从历史真实出发,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过去被人描绘成多疑嗜杀、诡谲狡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奸雄,塑造成一个“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既具有武功文治,又有平民风度的贤明政治家。但该剧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是蔡文姬。作者通过蔡文姬“别子”、“释念”、“进谏”、“续书”的情节,描绘出一个“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女诗人,饱受风霜、一生坎坷的伟大母亲,才华横溢的女学者,敢于仗义执言,有胆有识的女贤者的动人形象。郭沫若曾说:“蔡文姬就是我!一是照我写的。”(《蔡文姬·序》)这是蔡文姬这个形象之所以动人的主要原因。《蔡文姬》全剧以《胡笳十八拍》诗贯串始终,随剧情的起伏波澜时隐时现,使剧中氛围雄放抒情,诗意盎然,别具一格。评论界普遍认为,《蔡文姬》“那种清新鲜明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为近年来话剧界放一异彩”(邵荃麟《文学十年历程》)。《蔡文姬》一剧的出现标志着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新发展。郭沫若以往的历史剧大都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残暴罪行,表现志士仁人为正义而献身的高贵品质。《蔡文姬》却开始歌颂曹操这个封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这反映了郭沫若创作思想和风格的转变。《蔡文姬》尽可能注意历史的真实性,一反郭沫若过去历史剧创作中“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的做法,标志着郭沫若的史剧观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蔡文姬》存在的缺点是:曹操形象的塑造有些“理想化”、“现代化”,性格也缺少发展。另外,由于“文姬归汉”这个历史题材本身的局限性,给作品带来先天性的美中不足。

王新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134-613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