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曹禺《雷雨》的发表与反响
释义
曹禺《雷雨》的发表与反响

现代文学论争。1934年7月,曹禺的处女剧作《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作品通过一个兼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双重特性的大家庭的悲剧,深刻地揭露和鞭笞了旧制度的罪恶,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剧作发表后,曾遭到某些保守顽固势力的攻击和禁演。1935年4月,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上演该剧,获得成功。嗣后,国内众多剧团争相排演,轰动全国。1936年1月该剧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后,文坛评价不一,并发展为一场讨论。刘西渭(李健吾)称赞《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并认为作者“肯卖气力的精神,值得我们推崇”和“敬重”(《〈雷雨〉》)。郭沫若认为,曹禺是中国作家中“杰出的一个”,《雷雨》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不足处在于“全剧几乎都蒙罩着一片浓厚的旧式道德的氛围气,而缺乏积极性”(《关于曹禺的〈雷雨〉》)。张庚则认为,由于曹禺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方法上的矛盾”,《雷雨》从整体上说是“失败”的,其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只能说明作者是个”不自觉的成功的现实主义者”(《悲剧的发展》)。1937年2月,黄芝冈在《光明》半月刊发表《从〈雷雨〉到〈日出〉》一文,指责《雷雨》宣传的是“正式结婚至上主义”和“青年人都死完了留老年人撑持世界”的“虚无主义”。同年3月,周扬在同刊撰文予以反驳,认为《雷雨》“无论是在形式技巧上,在主题内容上,都是优秀的作品”,“具有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意义”,并批评黄芝冈“用一脚踢开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作品”是错误的,表现出“一个批评上危险倾向”(《论〈雷雨〉和〈日出〉》)。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03-530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