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牧 |
释义 | 邓牧1247—1306 宋末文学家。字牧心,钱塘(今属浙江)人。薄视名利,不求仕进,历览名山,自号“三教外人”。与谢翱、张炎为友,曾为谢翱作《谢皋父传》,为张炎词集作序。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游越,被山阴王英孙延致至陶山书院。后由越还钱塘,栖身洞霄宫超然馆,时称“文行先生”。大德十年(1306)正月,无疾而坐化。 邓牧作文反对模拟古法,谓文章当出于胸臆,自成一家。其政论文下笔犀利,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倾向。如他认为国君应当俭朴,与民等同,反对国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认为“凡为饮食之修,衣服之备,宫室之美者,非尧舜也”,认为君主“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状貌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均见《君道》)。他在《吏道》中又认为当时广设官吏是“害民”,“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而“天下愈不可为”,认为当时社会的危机是官吏对人民“夺其食”“竭其力”所造成的。这些思想认识,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除政论文外,邓牧又长于作“记”,善于叙事状物,文笔朴实高古,而又不乏流畅恣肆,受庄子、苏轼的影响比较明显。现存其诗歌13首,《九锁山十咏》多写出世之志;《寄友》、《汉阳郎官湖》皆系长诗,风格飘逸浪漫。 邓牧的著作,有诗文集《伯牙琴》1卷,仅存文29篇,诗13首。按邓牧《伯牙琴后序》,原本选收其诗文60余篇,“平日所作,不止是,然于是见大凡矣”,至明代已亡佚过半。今传本经清人鲍廷博补辑,刻入《知不足斋丛书》。另外有《洞霄图志》6卷,《大涤洞天记》3卷。 邱鸣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9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