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顾炎武
释义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学者、诗文作家。原名继绅,更名绛,字忠清。弘光时,又改名炎武,字宁人。其乡有亭林湖,世称“亭林先生”。抗清失败后,曾自称蒋山佣、圭年等。昆山(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即关心社会现实,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奸的斗争。弘光朝以贡生荐授兵部司务。清兵南下,他又积极投身于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曾十谒明陵,以示对明朝的忠贞。顺治十三年(1656)他独身北上,遍游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地,考察中原地形,广交豪杰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勉励,以图恢复明室。康熙七年(1668)因“黄培诗案”株连入狱,后经友人相救获释。晚年居于华阴,清廷诏举博学鸿词科,并多次逼其参加纂修《明史》,均遭拒绝。一生始终坚守民族气节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顾炎武学识渊博,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地理、兵、农、经学、史学、音韵学、诸子百家等,无所不通,在当时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治学注重救国利民的“实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他又是清代朴学的开风气之先者。在文学上亦有自己的见解,论诗反对依傍、摹仿古人,反对应酬之作,主张独辞蹊径。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尤其强调诗人自己“德”与“识”的重要。论文则提出文章应有益于天下,“故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人书》三)。

顾炎武诗文俱工,而以诗的成就更高。他的诗作,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具有强烈深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情,表现出恢复故国的热切愿望。他有不少作品真实地描绘了清兵南下时一路烧杀抢掠及抗清义军失败后惨遭屠戮的情景,如《秋山》:“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字里行间,充满悲愤之情。同时,又以“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鼓励人民的抗清救亡决心。他还常常通过咏史、写景、咏物、拟古、记游等题材抒写胸臆,如《精卫》:“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以精卫自喻,表示至死不忘恢复大业的雄心。著名的七律4首《海上》,更交织着忧国忧民、图谋恢复的慷慨沉郁之情。还有《重谒孝陵》、《京口即事》、《孝陵图》、《过兵行》、《五十初度时在昌平》等众多作品,也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其诗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包含有丰富的历史内容,风格苍凉悲壮,刚健沉雄,近于杜甫。如“路远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又酬傅处士次韵》)、“是日惊秋志,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看黄花”(《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等,都写得古朴沉雄。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初集》评其诗说:“凭吊沧桑,语多激楚。茹芝采蕨之志,黍离麦秀之悲,渊深朴茂。”

顾炎武散文亦很出色。其内容多与诗歌同,如《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等记叙文,或揭露清兵暴行,或表彰爱国志士,不事藻饰,纯朴感人。议论文如《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人摹仿之病》、《与人书》等论其文学主张,则简明扼要,文笔犀利。

顾炎武著作甚丰。著有《亭林诗集》5卷、文集6卷、余集1卷、《蒋山佣残稿》1卷,另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王景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76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3: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