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革命与智识阶级 |
释义 | 革命与智识阶级 现代文学评论文。冯雪峰作。发表于1928年9月25日《无轨列车》第2期。该文认为有3类知识分子:第一类是死心塌地的反革命;第二类是抛弃个人主义立场,投入社会主义,坚决勇敢地摧毁旧社会及其文化;第三类是接受和向往革命,又反顾和依恋旧的,而且始终怀疑着,结局是徘徊痛苦。对第三类人要用极宽大的态度,因为这类人真实敏感。尽管在工农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现阶段,他们常消极颓废,但不妨碍革命。与其无益地打倒他们,不如让他们尽量在艺术上表现内心的冲突,在历史上留下一种过渡时期两种思想交接的艺术痕迹。该文认为倡导无产阶级文学和作家要确立辩证法的唯物论都是正确的。但创造社及其他人抨击鲁迅,却不利于革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第三类,在艺术上是一个冷酷的感伤主义者,在文化批评上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因此,鲁迅攻击国民性与人间普遍的黑暗,攻击传统的思想。在“五四”到“五卅”期间,这方面工作鲁迅做得最好。但他没有暗示出国民性和人间黑暗同经济制度有关,对于无产阶级也只是一个站在旁边的说话者,所以鲁迅不是社会主义者。同时指出创造社改变方向,倾向革命,是十分好的事。但他们没有改变向来的小团体主义是错误的。创造社的一本杂志有半本是攻击鲁迅的文章。他们攻击鲁迅的态度是错误的,方法也有危险性。因为革命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至少是使他们承认革命。鲁迅的言论里找不出诋毁整个革命的痕迹,至多嘲笑了革命文学运动和个人的言行,但没有嘲笑革命文学本身。如果因此说他中伤革命,那是有害于革命的。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61-426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