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诗考索 |
释义 | 古诗考索 古代文学研究著作。程千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收录作者1936年至1982年所作论文32篇(内附沈祖芬遗作1篇),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为上、下两辑。作者兼有传统考据和现代诗文批评两方面的修养,追求融考据与批评于一炉的治学方法。他受陈寅恪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影响较深,常在他人不经意处作些考证,以阐明重要的问题。作于解放前的收在下辑的16篇论文大都具有这些特点。如作于1947年的《王摩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跋》一文,先对唐代的科举制度作了详细的考证,背景明了以后,读者对诗的内涵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他如《诗辞代语缘起说》、《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陶诗“少无适俗韵”韵字说》等文都体现了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的特点。作者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包括近代科学知识来训解字句、阐明义蕴,然后把考据的成果上升到批评的高度,使得这些论文既有丰富的资料作为强有力的论据,又具有一定的思辩性。 上辑所收均为作者解放后的著述。较之下辑,在观点和方法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因素。其中《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李颀〈杂兴〉诗说》、《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等篇主要是采用艺术鉴赏的方法。作者力避古人重直觉感受而缺乏理论分析的弊病,追求明确说明诗歌作品的优劣所在。《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相同的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等篇更多地运用现代文学理论知识,更加重视文学本身的特点。此外,上辑中还收有《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等侧重使用传统考据方法的文章。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32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