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诗十九首 |
释义 | 古诗十九首 汉代一些无名氏五言诗的总名。这个名目始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自从萧统把它们编在 一起之后,后人遂将这19首诗视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古诗”区别开来。其实现存的无名氏古诗并不限于这19首。在萧统以前,这19首大约是和其他几首并无区别的。所以在稍后于萧统的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里,把《十九首》中的8首和《十九首》之外的《兰若生春阳》一起归到西汉辞赋家枚乘名下,称为“枚乘杂诗九首”。再看西晋诗人陆机的《拟古十二首》(据钟嵘《诗品》当是14首,今可见者凡12首),其中11首见于《十九首》中,另1首亦即“兰若生春阳”。至于钟嵘《诗品》提到“陆机所拟十四首”后,又说:“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云云,这“去者日以疏”亦在今《十九首》之中。可见这《十九首》在萧统之前及其后一段时间,并未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 关于这些“古诗”的作者和写作时代,历来论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此采而推,两汉之作乎?”从刘勰的语气来看,他认为“古诗”中有傅毅之作,说得比较肯定;但对枚乘之作,则持存疑的态度。在他看来,似乎这些作品产生于“两汉”,即既有西汉人之作,又有东汉人之作。然而他这说法也只是“比采而推”,并非论定。至于梁陈间的徐陵在《玉台新咏》中,断定有枚乘诗9首,却不承认“冉冉孤生竹”为傅毅之作,把它归入无名氏《古诗》中。可见徐陵的看法就与刘勰不同。至于稍后于刘勰而早于徐陵的钟嵘却又认为“去者日以疏”等“旧疑建安中曹(植)王粲所制”。其说与刘、徐又不相同。可见关于这些诗的作者,在南北朝已无定论,各家之说,都不过出于猜测。后来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认为古诗中杂有东汉张衡、蔡邕的作品。总之,这些“古诗”的作者因史料缺乏,已难考知,还是作为无名氏之作,较为确切。 至于《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前人的看法本不一致,现代学者的见解也不很统一。大致不外乎两种看法:一种意见是信从刘勰“两汉之作”的见解,认为其中兼有西汉、东汉人之作。这种意见以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为代表。另一种意见则以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为代表,认为“大概在西纪一二○至一七○约五十年间,比建安、黄初略先一期,而紧相衔接,所以风格和建安体格相近”。这后一种说法似乎得到较多研究者的同意。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看来,诚如《诗品》所说“虽多哀怨,颇为总杂”,不像是一人一时之作。但它们的思想情调、艺术风格还是有不少类似之处。因此说它们大约是某一历史阶段中某些阶层的创作,大体还是正确的。 首先,《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是东汉时人之作,这是前人早已论定了的。如唐人李善《文选注》根据“驱车上东门”、“游戏宛与洛”等语来证明其中有东汉人之作,已为大家所公认。清人饶学斌《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中曾提到:“意此君殆汉末党锢诸君子之逃窜于边北者,此什其成于汉桓二年孟冬下弦夜分之际者乎?”这个论点显然有较大的缺陷。因为他把《古诗十九首》看作了一个整体,并且认为是一人所作。另外,他还把一切游子、思妇相思之辞解释为“托男女以喻君臣”(这是过去学者常有的毛病)。但他对作品产生年代的推测,则有合理的地方。 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看来,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写“行子”、“思妇”相思之情,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等10首。另一种是写对朋友思念或抱怨,如“明月皎夜光”。再一种是感叹人生无常,不遇知己,抒写仕途坎坷的牢骚,如“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等8首。这3种内容,大抵都可以和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及思潮结合起来理解。 从《古诗十九首》的情调来说,哀怨者居多,在有些诗中人生无常的思想比较严重。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可能与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朝政混乱,知识分子感到没有出路有关。其次,汉代自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儒家思想几乎在思想领域里占独霸的地位。当时的士人大抵皓首穷经,把这作为进身的唯一手段。可是,随着西汉后期政治的黑暗以及学术思想的变迁,这种局面已逐渐被打破。到了西汉和东汉之间,老庄思想渐渐流行。由于思想界的变化,渐渐地出现了一些“隐逸之士”,他们以不求仕进为高,而朝廷对这些人物往往采取优礼和拉拢的态度。这在《后汉书》中有很多记载。这些人物,在东汉初期的光武帝和明、章二帝时代,与朝廷间的矛盾还不甚突出,因为当时的政局还相对地稳定。但到了汉安帝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当权的宦官和外戚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往往要拔擢一些名士来作点缀。这些名士中,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耿直的人,出仕之后,与当权者意见不合,结果往往被杀。但更多的人,则仅知“明哲保身”,无所作为,所以当时人就有“处士纯盗虚名”之叹。多数人郁郁不得志,于是有的就埋怨“同门友”,“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有的还想“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有的感叹“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有的则唱出了“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哀歌(“驱车上东门”)。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思家情切,因此“行子”“思妇”之作就占了“十九首”的大半,而这些诗往往是情真意切,最能打动人心。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客从远方来”诸篇,为历来所传诵。“青青河畔草”连用叠字,最为奇妙,深受顾炎武等人赞叹,王国维认为此诗所以感人,在于它“真”。这话是不错的。 历代评论家谈到《古诗十九首》,无不称颂备至。钟嵘《诗品》评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则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这些诗尽管题材比较窄,局限于个人的牢骚或相思之情,但是真实、亲切感人,不失为古代诗歌中的杰作。 《古诗十九首》收入于《文选》卷29。今人的研究著作则以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3月第1版)及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作家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较为详备。 曹道衡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324-132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