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谣谚 |
释义 | 古谣谚 上古至明民谣和谚语的总集。清杜文澜(1815—1881)辑。全书100卷,卷1至85为正编,卷86至99为附录,卷100为集说。书前有咸丰辛酉年(1861)刘毓崧(1818—1867)序。 自宋以来,有不少人做过搜辑谣谚的工作,编过一些专书,但或有谣无谚,或有谚无谣,或谣谚去取界限不严,而且往往所辑的数量比较有限。《古谣谚》在辑录数量、采纳标准、编排方式等方面都远远超越前人,堪称集大成者。 《古谣谚》从860余种古籍中共辑录上古至明谣谚3300余首,按所采书籍的类别,以经史子集为序编定。每一条谣谚都注明出处,并录有关本事。凡原书已有注的,则一并采录,原书无注而须加注的,则引它书之注,或兼采“名儒论说,据以折衷”。有异文的列入附注,有的并酌加按语,考辨是非。 关于谣谚的标准,杜氏认为:“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其去取界限,总以初作之时,是否著于文字为断。”就歌谣而言,只收徒歌之作,至于合乐之作,“凡工歌合乐者,概不必收;自歌合乐者,间亦可收”。就谚语而言,则兼收“彦士典雅之词”和“传世通行之说”。 《古谣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古代谣谚材料,特别是一些出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下层百姓及劳动人民的谣谚。这些谣谚为数相当可观,有的体现了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有的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显得特别宝贵,对今天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参照价值。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辑录谣谚的丰富,还在于编者着力搜集这些谣谚的相关材料,并进行严谨的考辨,为后人研究谣谚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书前刘毓崧序文、凡例17则以及集说所辑录的80余则前人关于谣谚的论述,都是有关谣谚研究的重要资料。 由于编者的时代局限和思想局限,对一些反对封建统治的谣谚未能收入,如“迎闯王,不纳粮”之类的谣谚只能列入附录。相反,收入了不少宣扬迷信的谣谚。另外,以经史子集为序的编排方式割裂或颠倒了谣谚产生流传的历史,降低了该书的使用价值。对宋元以来戏曲、小说和民间文学中的大量谣谚,本书没有辑录。这些都是很大的缺憾。 本书原刻为《曼陀罗华阁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绍良校点的排印本。 陆国斌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33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