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先生在难中 |
释义 | 潘先生在难中 现代短篇小说。叶圣陶著。初载1925年1月《小说月报》第16卷第1号,初收入同年10月商务印书馆版《线下》。作品以1924年爆发的江浙军阀混战为背景,描写某县城小学教员潘先生逃难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潘先生闻讯军阀开战,立刻带着全家仓皇逃往上海,一旦进入外国租界,住进旅馆,又马上进入了“一斤绍兴,一毛钱熏鱼”的陶乐境界。但他又担心教育局长说他临阵脱逃,怕丢了饭碗,第二天就撇下妻儿只身返回故里。为了使一家人的身家性命在战乱中万无一失,他到外国人办的红十字会去领了旗子和徽章,挂在家门口,缀在衣襟上。当听到战争临近的风声,他慌忙躲进红十字会的红房子里。战事稍一停息,潘先生却又沾沾自喜地接受众人的推举,为欢迎“凯旋”的军阀,提笔书写了“功高岳牧”、“威镇东南”、“德隆恩溥”的字幅,而此时他眼前闪现的则是军阀“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的残酷镜头。小说也从侧面反映了军阀战争荼毒生灵,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但其突出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潘先生这样一个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物形象,深刻地剖析了这类人物委琐卑俗的灵魂,典型地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黑暗动乱社会中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驯顺阿谀、苟且偷生、自私虚伪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1928年,茅盾曾评论说,作品“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precaution,琐屑,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等等心理,描写得很透澈。这一阶级的人物,在现文坛上是最少被写到的,可是幸而也还有代表。”(《王鲁彦论》) 作品充分显示了叶圣陶小说客观冷静地刻划人物、反映人生的现实主义特色。作者把战讯的张弛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作精确洗炼的描绘,而将批判讽刺的主观感情寄寓其中,既深刻又含蓄。全篇叙述描写细针密缕,结构平实谨严,结尾波俏隽永。 陈寿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27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