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刚与阴柔 |
释义 | 阳刚与阴柔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文学中的阳刚阴柔之说,源于先秦的阴阳成物的观念。《易传·系辞》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者,立本者也。”“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以刚柔论文学,肇始于南朝的刘勰。《文心雕龙》中反复讲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体性》)“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定势》)“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熔裁》)将“阳刚”与“阴柔”作为文学的两种基本风格,并就其各自特征加以形象阐发的,是清代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他在《复鲁絮非书》中讲:“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在辨明了两者区别的基础上,姚鼐更提出了阳刚与阴柔相济而不可偏废的思想。他在《海愚诗钞序》中强调:“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中国文艺思想史上所谓的“阳刚”与“阴柔”,其内涵与西方美学家所谓的“壮美”与“优美”比较接近;对这两者的辨析和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色。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1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