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徐诗荃
释义
徐诗荃1909—

现代作家。原名徐琥,又名梵澄,笔名有冯珧、梵可、闲斋等。湖南长沙人。1927年从武昌高师(即第二中山大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次年5月15日到复旦实验中学听鲁迅作《老而不死论》的讲演,并把自己的记录稿整理誊清,寄给鲁迅,从此开始了与鲁迅的交往。他曾在鲁迅主编的《语丝》上发表《谈谈复旦大学》一文,揭露复旦大学当局的腐败。1929年到1932年留学德国期间,曾为鲁迅搜集、购买了大量的木刻原拓和木刻版画书刊,自己也学习过木刻艺术,并为鲁迅作过一幅木刻头像。1932年8月回国后,在上海以写作为生。他受过尼采思想影响,并翻译过《尼采自传》、《苏鲁支如是说》等尼采的著作,经由鲁迅介绍给赵家璧和郑振铎出版或发表,郑振铎称赞“他的译笔和尼采的作风是那样的相同”。他文思敏捷,写了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多由鲁迅介绍发表,发表的刊物有《语丝》、《奔流》、《新语林》、《自由谈》、《人间世》等。其杂文,思想激烈,痛恨旧社会的黑暗与愚昧,疾呼努力改造社会,有一种愤世嫉俗的倾向。其杂文,除了受到鲁迅影响之外,由于他曾研究过佛教,受其影响,故多涉及佛教内容,思想超脱,带有某种普济众生之佛气;又由于他研读并翻译过尼采的著作,文风受其影响,言辞锋利,判断果决,好用短语,峭拔精警,鲁迅说他“颇似尼采”。他对鲁迅很尊敬,交往八年,通信频繁,鲁迅曾复他58封信(绝大部分毁失于抗日战争炮火中)。他对鲁迅情感较深。鲁迅逝世时,亲往吊唁,形容悲戚。在上海失去良师鲁迅之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在上海难以立足,于是回故乡长沙,后辗转到云南、四川,执教于艺术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1945年赴印度,在泰戈儿大学及南印度国际教育中心任教,侨居国外达33年。1978年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周葱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89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21: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