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新时期“问题小说”讨论
释义
新时期“问题小说”讨论

当代文学思想论争。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作家冯骥才和刘心武等。1981年春,冯骥才在给刘心武的一封创作通信中提出,他的创作将要从写“社会问题”过渡到“写人生”,其散文《书桌》就是一种试验(冯骥才《下一步踏向何处——给刘心武同志的信》)。刘心武在给予呼应的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后悔于已写出的那些触及‘社会问题’的小说,更不意味着今后我们不再去写那样的小说”,而是应“总结一下成败得失,踏上更广阔的创作道路”(刘心武《写在水仙花旁——复冯骥才同志》)。冯、刘的通信发表在《人民文学》1981年第3和第6期上。《新港》月刊1981年第8期发表张韧同冯骥才商榷的《“写人生”、“写社会问题”及其他》的文章,并在《编后记》里吁请作家评论家、读者发表意见,参加讨论。该刊第10、11、12期开辟了这个问题的讨论专栏。接着,1981年12月29日,《文学报》编辑部在上海召开“问题小说”座谈会,并从1982年1月起开辟专栏,连续发30篇文章,展开了历时半年之久的讨论。讨论涉及到“问题小说”的概念、特征、历史渊源、创作现状等诸多问题,各家说法不一,概而观之,约可分为3种观点:

其一是肯定“问题小说”的概念和价值。论者认为,“问题小说”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历史的必然,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新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类作品中存在的概念化、雷同化倾向,是作家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不足使然,不能成为否定“问题小说”本身的理由。现实主义的深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揭示矛盾和问题的深化。鉴于创作中存在的回避现实矛盾的偏向,“问题小说”非但没有了结其使命,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二是否定“问题小说”的概念。论者认为,作家在创作中总要有意无意地涉及到生活中的问题,但文学是人学,有了社会的人,才有种种社会问题出来,所以很难说有一个专门“写社会问题”的作家或流派。作家如果专门“写社会问题”,他可以成为一个社会学家,不能成为作家。进入新时期后一哄而起的“问题文学”,给人以健康的太少、出气的太多的“异感”。有些论者认为,“问题小说”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问题”大于形象的先天缺陷。新时期盛极一时的短篇小说大多以其揭露的“问题”来震动读者,在典型形象创造方面并不令人满意;继之而起的中篇小说,因为太着重于写“问题”,已经出现了“雷同化”苗头。

其三是主张从生活出发,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把“写社会问题”和“写人生”辩证地统一起来。论者认为,“社会问题”就蕴含在人生、人的命运、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之中。对一个作家来说,根本问题是他能否深入生活,能否正确地对待人民生活。与此相近似的看法是,“写社会问题”与“写人生”的主张,各有其作用,很难也无需区别其高下优劣。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作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个性去进行自己的艺术选择和创造。“写人生”也好,“写社会问题”也好,只是侧重点不同,角度不同罢了。厚此薄彼,大家都往一块儿奔,那是无法闯出宽广的创作道路来的。

益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45-604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