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南洋文学通俗化运动
释义
南洋文学通俗化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马华文坛出现了一场热烈的文学通俗化运动。同年二三月间,新加坡《星洲日报》副刊《晨星》和《文艺》发表了铁抗、流冰(孙孺)等人提倡通俗文学和副刊大众化的文章。7月初,流浪(刘道南)主编的《南洋商报·狮声》也开始倡导通俗化文学。张楚琨于8月接编该刊后倡导更力,刊登了大量弹词、说书、墙头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1938年11月初,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南洋文学通俗化运动”(又称“马华通俗文学运动”)的口号正式提出,新马各地纷起响应,成立了通俗文学运动委员会,出版特辑,发表作品,组织讨论,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热潮。其中《狮声》副刊鼓吹倡导最为有力,它主要做了3方面工作:一、出版“南洋的通俗文学专号”和“墙头小说专号”等特辑,发表了众多通俗文学作品;二、举行了近20次座谈会,就怎样开展通俗文学运动,通俗文学与非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内容与形式,以及有关通俗文学诸形式的创作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三、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文章,如新加坡通俗文学运动委员会的《开展南洋通俗化文学运动纲要》和《通俗文学运动工作方案》等。在这场运动中,马来亚槟城、太平、实兆远等地都普遍出现了通俗文学的潮流,马六甲方面的活动尤为热烈。1939年初,新加坡还进行了一次关于“文艺大众化运动”的论争。当年5月后,南洋文学通俗化运动逐渐停止。这一运动的开展,对马华文学的发展和抗日救亡工作的进行,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2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