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流民图
释义
流民图

现代特写。萧乾作。原名《鲁西流民图》,由《鲁西难民》(原名《鲁西流民图——济南车站之素描》,载1935年9月27日《大公报》)、《大明湖畔啼哭声》(载1935年10月28日《大公报》)、《宿羊山麓之哀鸿》(载1935年10月15日《大公报》)和《从兖州到济宁》(载1936年3月10日《大公报》)4篇组成。收入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树叶》和1947年4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人生采访》。

1935年7月,黄河缺口,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十几个县受灾,灾民达两百万人以上。萧乾奉《大公报》报社之命前往灾区采访。这组作品描写了津浦线由兖州到济宁一带灾区,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由济宁车站四周眺望,洪水滔滔,一片汪洋。“栖在站台上、铁轨旁、田塍上、郊野坟堆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难民”。“饥饿夺去他们奕奕的目光,也夺去他们生存的魄力”。面对洪水威胁,幸存的灾民虽然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想拼命堵住黄河的缺口,但政府没有有力的救援措施,民力毕竟有限,灾民被迫向城里栖身,依然濒临着冻死饿死的危险。作者说:“那时,政府忙于剿共,水是自由地泛滥着。各省,甚而各县,都只为了保护自身而筑堤。所以山东抱怨江苏故意把水堵在鲁境,江苏责备山东夜间武装破堤。我恍然发觉中国吃中央集权的亏,但却没有享到一分‘通盘筹划’的好处。”(《人生采访·前记》)这组作品以具体事实,控诉了国民党当局“只会打内战,不顾老百姓死活”(《未带地图的旅人》)的罪行。

这组特写是萧乾早期的作品。“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喊,向黑暗进攻”,是萧乾特写作品一向的基调。他力求“把新闻文章写得稍有点永久性”(《人生采访·前记》),让事实说话,极少加以评论。作品观察细致,细节描写具体而真实,富有艺术感染力。象一幅幅“素描、白描”,“现在至少可以作为旧的照片来看看”(《萧乾先生畅谈访美之行》)。

王耀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1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