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艺生活1
释义
文艺生活1

现代文学期刊。月刊。1941年9月15日创刊于桂林,司马文森编辑,文献出版社发行。1943年7月15日出版第3卷第6期后停刊。共出版18期。1946年1月 1日迁往广州复刊,出版光复版第1号,司马文森、陈残云编辑,文艺生活社发行。同年7月1日出版第6号后,因被国民党政府查禁,迁往香港出版,1948年1月出版第18号后停刊。同年2月在香港再度复刊,出版海外版第1号,司马文森、陈残云编辑,文艺生活社发行,1949年12月25日出版第20期后停刊。1950年2月 1 日迁往广州复刊,出版穗·新1号,司马文森主编,文艺生活社发行,同年7月出版第6号后终刊。前后共出版62期。该刊出版周期较长,在各个阶段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桂林版以发表创作为主,主要作品剧本有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小说有司马文森的《雨季》、沙汀的《圈套》等,也刊出大量翻译,既有普希金、雨果、巴尔扎克等经典作家的名作,也有阿·托尔斯泰、爱伦堡等新兴作家的作品,并刊出“德苏战争特辑”,发表艾芜、焦菊隐、田仲济等人的研究论文,译介“苏联工厂史”等新颖的文学创作形式。评论则注重作家作品的研究,如周钢鸣的《夏衍剧作论》、许之乔的《丁西林剧作试论》等。广州复刊的光复版明显加强了与现实斗争的联系,重视刊物的战斗性和地方特色,开辟杂感专栏,发表了大量抨击时弊,以古讽今的杂文。主要作品有绀弩的《乞师》、田汉的《送某将军赴美》、陈残云的《韩信与刘邦》等。该刊大力提倡报告文学和独幕剧,曾发起征求文生社社员运动和“广州的一日”征文,这些作品和活动在华南一带具有广泛影响,在反内战、争民主自由的斗争中产生了积极作用。光复版的评论也具有反映现实的特色,其中黄药眠的《论约瑟夫的外套》等文,是最早和胡风、舒芜等人提倡的文艺主观战斗精神进行论战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香港出版的海外版具有更强烈的地方特色,郭沫若的《当前的文艺诸问题》、夏衍的《“马华文艺”试论》等,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展南洋华侨文艺运动的意见,楚怀南的《在黄衣之国》、杜埃的《加斯加洛的手掌》等,则反映了南洋一带人民和华侨的生活。海外版还注重培养文学青年,发表了大量新进作家的作品,并特约刊出郭沫若、臧克家、葛琴等知名作家的创作经验,为文学青年提供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刊的穗·新版,倡导工农兵文艺,以主要篇幅发表工农作者反映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刊物始终追求进步,反映时代,发表了大量重要作品,培养了很多文学新人,在华南、港澳和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的影响。

张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5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