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冒襄 |
释义 | 冒襄1611—1693 明末清初诗文作家。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如皋(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副贡。入清后隐居不出,屡次拒绝清廷召请。家有水绘园,常与友人聚会于园中,以诗酒为乐。性喜漫游山水,足迹几遍名山大川。他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友善,合称“明末四公子”。 他擅长古文。主要写山水游记,文笔秀逸清丽。“一笔一洞壑,一转一绝境”(杜濬《朴巢文选序》)。下笔往往“俱在有意无意、可想不可到之境”(陈名夏《重订朴巢诗文集序》)。尤其记述与董小宛一起生活的《影梅庵忆语》,笔致细腻,情辞凄婉,浸透血泪,是一部流布较广的笔记散文。 冒襄的诗也十分出色,内容主要是题咏山川风物与酬唱赠答,但其中多有寄托。如《和阮亭〈秋柳〉诗原韵》4首,从字面上看是咏柳,但实际上却以双关的方式,寄托对故国的哀思,抒写亡国之痛:“台城隋苑总相怜,忆昔萦堤并拂烟。金屋流萤俱寂寞,玉关羁雁苦缠绵。”“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凄然之情。他的写景诗或气象宏伟,铿锵有力,如《昌田洞》;或清新流畅,情意绵绵,如《小秦淮曲》。龚芝麓评其诗说:“如理幺弦,如扣哀玉,如幽兰之过雨,如秋城之送砧,盖其结习豪情,铲除净尽。故拨弃一切,披写天真。”虽不无过誉,却也形象地道出了冒襄诗的艺术特征。 冒襄也工词,题材、风格与诗大致相同,如〔鹊桥仙〕《重九日登望江楼》:“纵然海水远连天,抵不得,愁一半。”文辞晓畅,情调悲凄。 冒襄的书法在当时也颇有名气,年80岁时,犹作擘窠大书,体势益媚,人们争相收藏。著有《巢民诗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有《同人集》12卷。 王景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6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