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家铺子 |
释义 | 林家铺子 现代短篇小说。茅盾著。初载1932年7月《申报月刊》第1卷第1期,收入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版《春蚕》。作品描写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农村小镇上一家小杂货铺挣扎和倒闭的故事。林老板兢兢业业地做生意,不放过每一桩交易中可以获取的蝇头小利。然而,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东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经济破产导致农民购买力锐减,使他生意冷落萧条。上海战事的影响又使他在年关逼近时资金无处通融,债主讨债难以应付。再加上反动军队勒索,国民党官吏敲诈,还有同行们不择手段地排挤倾轧,使林家铺子陷于四面楚歌,终于倒闭。林老板在危难之际仓皇出走,而象陈老七、朱三太、张寡妇那样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存在铺子里的贫民,则更受到致命的打击。 作品通过一家小店铺破产倒闭的故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林家铺子的遭遇映照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破败的现实,林老板的悲剧典型地表现了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整个民族工商业衰萎凋敝的共同命运。小说既深刻地揭示了造成林家铺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也反映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现实。小说把林家铺子的命运与种种社会矛盾联结起来描写,形象地揭示出其倒闭决不是由于林老板缺乏经营才干或其他偶然因素所导致的,而是社会种种矛盾造成的,这充分显示了作者擅长分析社会现象,善于“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选取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即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茅盾选集·自序》)的艺术功力。作品在纷繁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的环境气氛中成功地刻划了林老板的性格,使其成为具有历史内容、时代特征和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小说情节波澜迭起,委曲入情,结构严谨完整,语言明快简洁,虽然如作者所说“有点象缩紧了的中篇”(《<春蚕>跋》)。 陈寿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56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