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谴责小说
释义
谴责小说

近代小说流派。产生并盛行于晚清,其余波则延续至民国初年。这一称谓出自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戊戌政变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抨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这一段话既概括了谴责小说的产生时间和原因,又概括了谴责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于是谴责小说便成为学术界共同承认的一个小说流派。

谴责小说的作家,在政治上大多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如《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吴趼人。但也不乏其他派别的作家。譬如:《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就属于洋务派;《廿载繁华梦》的作者黄小配,更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而《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则既不完全属于改良派,也不完全属于革命派,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派。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奇怪,原因在于他们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点: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对晚清政治和社会的腐败极为不满,都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忧心忡忡,都抱有挽救祖国危亡的真诚愿望。因此这一既具有极大的批判功能,又为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谴责小说,便成为他们的共同武器。

由于谴责小说作者普遍具有危机之感,无暇进行充分的艺术创造,加之为了适应报刊连载的需要,因而往往罗列现象,联缀成书,缺乏完整的艺术形象。而因为人物众多,头绪复杂,故又普遍采取了《儒林外史》式的艺术结构:“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实由许多短篇小说蝉联而成。有些作家想试图突破这种艺术结构,如《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分别以老残、九死一生、赛金花为中心线索,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因为这些人物并非作品的真正主人公,甚至并没有始终贯穿全书。当然也有例外,如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就是专门暴露周庸祐在二十年间,由一个破落户子弟而爬到出使钦差大臣的发迹史及其糜烂生活的,其结构浑然一体,与一般谴责小说完全不同。但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不能代表谴责小说的一般特点。

谴责小说不仅在当时起过唤醒国民,促进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而且在我国的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我国古代小说往往回避现实的传统,使小说与现实的关系空前密切,成为干预社会生活乃至政治大事的有力武器,从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为后来小说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292-629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