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遗产 |
释义 | 文学遗产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刊。1954年3月 1 日创刊。为北京《光明日报》副刊,初为双周刊,1954年7月起改为周刊。由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负责编辑,陈翔鹤任主编。1956年9月,中国作协古典文学部撤销,《文学遗产》转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1963年6月,出至463期停刊。1964年6月复刊,改由《光明日报》社编辑,余冠英为主编。从464期起,增加外国文学研究的内容。1966年8月停刊。共出刊556期。 《文学遗产》副刊以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对象,提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十余年间,发表各种学术文章近两千篇,约1000万字。其中先后开展的《长恨歌》主题思想、李白、李煜词、李清照词、陶渊明、曹雪芹卒年、《红楼梦》、《胡笳十八拍》、中国文学史编写方法等等的讨论,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引起广泛的反响,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发展。 1980年3月,《文学遗产》改版复刊,采用16开本的杂志形式问世。每年4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主编余冠英、副主编张白山(后为劳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季刊保持和发展以往周刊的优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有创见的文章,开展不同意见的充分讨论,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1982年10月《光明日报》恢复《文学遗产》周刊,由该报文艺部编辑。周刊和季刊同时并存,依据各自的特点,在刊载文章上作了适当分工,互相协调。1985年5月,《文学遗产》季刊由徐公持、卢兴基(后为吕薇芬)分别任正副主编。1986年1月起,季刊改为双月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1988年起,改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限于具体条件,改为季刊。自1987年3月《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周刊停刊。 《文学遗产》季刊除了注意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丰富改进刊物内容,还注意广泛联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一方面参加各种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还同 一些高校及学术研究单位等联合召开全国性的专门会议。1981年至1989年,先后举行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座谈会》(《文学遗产》编辑部单独举办)、《全国清诗讨论会》、《宋代文学讨论会》、《中国古代文学宏观研究讨论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四十年讨论会》。《文学遗产》自 1980年3月复刊,并改版为期刊后,已出47期。1955年至1959年,《文学遗产》编辑部还编辑出版了《文学遗产选集》3本;增刊13辑。1981年起,季刊编辑部续编刊了增刊14至18辑。 张展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3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