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文学史 |
释义 | 先秦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著。徐北文著。齐鲁书社1981年7月出版。该书以春秋战国之交为从奴隶制演变为封建制的过渡时期的观点为依据,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时代各体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尤其对于那些较少受人重视,而又对文学发展有切实影响的作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介绍和评价。作者指出,该书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先秦文献首先以与文学是否有关而取舍。 与文学发展有密切联系,虽一般不为人所注意,也着力发掘其成就与价值。人物如巫觋、音乐师、史官、侏儒和倡优,作品如谜语、寓言、民间传说与故事等,都给以相当地位。该书在谈到诗歌的起源时,作者举荀况《成相》为例,认为“成相”即“春相”,是由春米谷的歌调发展起来的,应是群众集体创造了这种春歌,后来被盲诗人采用加工而成的。荀子的作品即是利用”成相”这一形式加进新的内容。揭示了诗歌的形式由群众到音乐师再到文人的演变递嬗的过程。在《散文的发展》一章中,作者用了较大篇幅阐述谐隐、寓言、故事等较少为人注意的作品,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该书的另一特点是,对于作家,只着重其影响文学活动的言行,其他经历则从简介绍。所举作者若主要是思想家、政治家,对其政见、学说不作重点介绍。作品举例,主要说明其对文学史的贡献或风格特点及其承前启后所起的作用。对某些艺术水平虽不甚高却孕育着新的东西、有发展前途的作品予以足够的重视。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0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