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宋濂
释义
宋濂1310—1381

元末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金华(今属浙江)人。自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继而从吴莱、柳贯、黄 学古文词,柳、黄两人都认为自己不如宋濂,可见其学识为时人所推重。元朝曾授其为翰林编修,以亲老辞,隐居在渐东龙门山,读书著述,静观时变。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取南京,占婺州,称吴王,召见宋濂,授其五经师,未就职。次年,再经李善长荐举,授任江南儒学提举。从此,宋濂以文学受知于朱元璋,恒侍左右,备顾问。洪武二年(1369)修《元史》,濂为总裁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年老致仕。因长孙牵涉进胡惟庸案,全家谪戍茂州。路经夔门,得病而逝。

宋濂有较为明确的论文主张,曾作《文原》上下篇加以阐述。他提倡为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也充分注意到为文过程中作家的主导作用,在《文说赠王生黼》中说:“文者果何繇而发乎?发乎心也。心乌在?主乎身也。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箫韶也,决不可致矣。”因而提倡“养气”。但他并非不注意为文的艺术性,提倡“辞达”。他还认识为文的多样性,《文原》说:“南桂北瀚,东瀛西溟,杳眇而无际,涵负而不竭,鱼龙生焉,波涛兴焉,吾文之深得之;雷霆鼓舞之,风云翕张之,雨露润泽之,鬼神恍惚,曾莫穷其端倪,吾文之变化得之;上下之间,自色自形,羽而飞,足而奔,潜而泳,植而茂,若洪若纤若高若卑;不可以数计,吾文之随物赋形得之。”他提倡作文应取法孟子、韩愈、欧阳修,看出三苏文的妙处:“宋之文莫盛于苏氏,若文公之变化傀伟,文忠公之雄迈奔放,文定公之汪洋秀杰,载籍以来,不可多遇。”这正是其文创作之所以取得较高成就的思想基础。

宋濂的传记散文颇有特色,如《王冕传》、《抱瓮子传》、《记李歌》、《樗散生传》、《竹溪逸民传》、《李凝传》、《杜环小传》、《秦士录》、《太白丈人传》等皆是较为优秀的篇章。其传记有3大特点:一是所描写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突出;二是善于运用事件凸现人物性格与刻划人物心态;三是较有章法,有时善设悬念,使文气跌宕多变。他的记叙散文也较见功力,如《环翠亭记》描写雨后景观,使人恍如置身其中;《看松庵记》叙述层次分明但不呆板;《桃花涧修禊诗序》移步换景,饶有情趣;《阅江楼记》虽是歌功颂德,但写得颇有气势。他的寓言也独具风格。其文笔,虽不似刘基那样狂洋恣肆,但朴茂简炼,讲述生活哲理,也较生动有趣。其文常有较为枯燥的说教,是为缺点。

他亦有较为系统论诗主张,也能诗,但成就远远不及其散文。著有《宋文宪公全集》53卷。

尹恭弘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20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