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兢 |
释义 | 吴兢670—749 唐代学者、史学家。汴州浚仪(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深受魏元忠、朱敬则器重。魏、朱为相时,被荐举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神龙年间,改右补阙。曾参与修撰《武后实录》,书成,转起舍郎、水部郎中。开元三年(715)授谏议大夫,依旧修史。后又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吴兢于长安、景龙年间任史官时,有感于官修史书浮辞过多而往往与事实不符,遂立志私家撰写《唐书》、《唐春秋》。开元十七年(729),因书记不当被贬为荆州司马,朝廷特许带史稿赴任。其时中书令萧嵩监修国史,派遣使者取回吴兢所撰《国史》,得65篇。吴兢此后历任洪州、舒州刺史。天宝初年,入朝为恒王傅。仍愿任史官,李林甫以其年老而不用。天宝八载(749)卒,终年80岁。 吴兢一生著述繁富。所撰《乐府古题要解》,是研究乐府古诗的重要凭借。担任史职数十年,世称良史,比之于董狐。曾以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历史繁杂,另撰《梁史》、《齐史》、《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所撰《唐史》80余卷,于死后由其子向朝廷进献。所撰《贞观政要》10卷,广采唐太宗与群臣问答之语,记载当时法制政令、议论事迹,以备借鉴,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著作。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他还撰有《中宗实录》20卷,《睿宗实录》5卷,《太宗勋史》1卷,《唐春秋》30卷,《唐名臣奏》10卷,《唐书备阙记》10卷,《兵家正史》9卷,《五藏论应象》1卷,《吴氏西斋书目》1卷。《全唐诗》卷101存其诗2首,《全唐文》卷298载其文14篇。 刘正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95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