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天祥 |
释义 | 文天祥1236—1283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年仅20岁。开庆元年(1259)除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其时边报日急,内侍董宋臣请理宗迁都四明,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乞斩董宋臣,力主抗蒙,不报,乃自免返里。次年,主管建昌军仙都观。景定二年(1261)授秘书省正字。次年,兼景献太子府教授,充殿试考官,进校书郎。景定五年,除礼部郎官,出为江西提刑。咸淳元年(1265)被台臣黄万石劾,罢职。咸淳三年,除尚书左郎,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实录检讨。历知宁国府、军器监、兼崇政殿说书、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溃师鲁港,元军连破江南州郡,临安危殆,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5万,尽倾家赀以充军费,入卫临安,驻兵西湖。九月,出知平江府,上书请斩投降派吕师孟、建置扬州等4镇以抗元兵。不报。德祐二年正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同月,出使元军,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展转浮海南归。七月,开府南剑,聚兵抗元。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天祥兵败海丰五坡岭,被执,解送至大都,威胁利诱,不为少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就义。《宋史》有传。 文天祥喜读《易经》,并与特定的时代气息相结合,从而奠定了他唯物论的哲学思想基础。他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思想,以及奋进精神。在他的许多政论文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这种思想特点。文天祥的文学成就为其爱国英名所掩,其实,比之唐宋大名家亦毫不逊色。其仅存作品,编为《文山集》21卷,又《指南录》4卷,《指南后录》3卷。作品诸体皆备,杰作甚多。《四库全书总目》说他“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天际”。把文天祥的文学创作放在南宋文学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上,斟酌比较,便可见其振衰起废、尽洗南宋文学卑弱破碎凡陋之弊的杰出成就。文天祥精于诗法,论诗提倡“共鸣论”。他在临安陷落之前的诗歌,除应制之作外,颇多现实性很强的诗作,如《名姝篇》、《贫女篇》等,鞭挞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寄同情于下层人民;《送朱制干象祖》、《生日和谢爱山长句》、《生日谢朱约山和来韵》、《题碧落堂》等,则表达了他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的关心;更多的诗表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格调高朗,充满了奋进战斗的激情。后期(临安陷落后)的诗歌佳作尤多,集中表现了他力图恢复的坚强意志,和忠于国家至死不屈的气节。诗风师法杜甫,苍凉激壮,堪称诗史,是宋代后期爱国主义诗歌的高峰。其《扬子江》、《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除夜》等,都是千古传诵的诗歌名篇。文天祥在大都狱中有《集杜诗》(一称《文山诗史》)200首,虽名为“集杜”,实则如出肺腑,《四库全书总目》亦以“诗史”论之。文天祥的散文成就亦不在唐宋大家之下,其《御试策一道》、《指南录后序》、《文山观大水记》等,都是我国古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杰作。文天祥的词仅存8首(另存疑之作3首),皆雄放杰出,首首堪传,成就远在宋末诸词人之上。 邱鸣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7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