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抗战时期的街头诗运动
释义
抗战时期的街头诗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1938年8月7日,诗人田间、柯仲平、林山、史轮、邵子南等,为了用诗歌擂响抗敌的战鼓,在延安发起了街头诗运动。当天,延安的主要街道上,都贴满了诗人们创作的战斗诗篇,街头醒目处还挂起了“街头诗运动日”的大红布幅。陕甘宁边区“文协”的战歌社和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战地社,联名发表了《街头诗运动宣言》,宣称街头诗运动“是使诗歌服务抗战,创造新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并号召“‘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们”都来参加这一运动,“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嗣后,街头诗运动在延安蓬勃展开,涌现出以田间《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季纯《给我一枝枪》等为代表的众多的街头诗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上主要是歌颂抗日斗争和抗日英雄,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意志,揭露和鞭笞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形式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朗朗上口。街头诗受到延安各界人民的欢迎,许多人纷纷响应号召,挥笔创作街头诗参加运动。1938年冬,田间、郡子南、史轮等人随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边区。他们在沿途的村头、路边的岩石,到处留下鼓舞人心的抗敌诗篇。在晋察冀边区,他们与当地的陈陇、邢野、魏巍、丹辉等人合作,将“街头诗写在了农村的墙头,诗传单散布在集会的人群”和“各个战斗场合里”(袁勃《诗歌的道路》),还油印出版了田间的《粮食》、邵子南的《组织》、力军的《力量》、曼晴的《街头》等街头诗集,从而使街头诗运动得到深入的发展。嗣后,在其它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街头诗运动也逐渐开展起来,形成了较为广泛的运动,为宣传抗战、推动抗战发挥了有力的作用。在国统区,有些诗人曾经力图推行街头诗创作运动,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始终没有形成一定的声势和影响。

闻彬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7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