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其昶 |
释义 | 马其昶 (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父起升,从同邑戴钧衡﹑方东树学古文词,恪守桐城派古文义法,终身不厌。马其昶少承家学,学古文词,并问业于吴汝纶。后又师事张裕钊。刻苦自厉,文益进。光绪元年(1875),吴﹑张见其文劲悍矜练,甚为赞许。然屡应乡试不中,遂从事教习。曾受李经羲(李鸿章从子)之聘,课其子。又主庐江潜川书院山长及桐城中学堂﹑师范学堂教习。三十三年,诏求人才,安徽巡抚冯煦举荐,坚辞不就。宣统二年(1910)入都,应聘编纂“礼经”课本,授学部主事,充京师大学堂教习。1913年归里,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1914年复进京,主持政法学堂教务,任袁世凯政府参政院参政。对袁氏复辟帝制,持反对态度。1916年,任清史馆总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传。后以病归里。工古文,“以碑传﹑志状之作为多,亦以此类为最佳。”(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抱润轩文集》)守桐城派古文义法,“体洁而气舒,志和而音雅”(王树枏《抱润轩文集·序》),又有“幽怀微恉,感喟低回”(同上)之气。著有《抱润轩文集》二二卷﹑《桐城耆旧传》一九卷﹑《周易费氏学》八卷等。生平事迹见陈三立《学部主事桐城马君墓志铭》(《碑传集三编》卷四一)﹑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一○等。(牛仰山)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