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姚燧 |
释义 | 姚燧 (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伯父姚枢是蒙古王朝统一北方初期的著名文臣,姚燧少孤,随枢学于苏门,十八岁时,受学于许衡。至元七年(1270)至京师,随许衡教授蒙古贵胄,始为秦王府文学,不久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至元十七年除陕西汉中提刑按察司副使,调山南河北道。至元二十四年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大德年间授江东廉访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二年(1309),授翰林学士承旨,至大四年南归,再召不赴。卒于家,年七十二。姚燧以文章知名,成就超过其师许衡。现存文章以碑铭诏诰为主,抒情写景之作很少。早年学韩愈文,也受欧阳修影响,张养浩就将他“拟诸唐之昌黎﹑宋之庐陵”。姚文当时即负盛名,吴澄《送卢廉使还朝为翰林学士序》中说:“众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燧),曰卢(挚)”《吴文正集》卷二五,清黄宗羲于元文推崇姚燧和虞集两家,遂有元文两大家之说。而虞集对他评价甚高,赞颂他的文章“伉键雄伟,何可及也”,后继者只能“瞠然其后”(《庐陵刘桂隐存稿序》),《元史》认为他的文章“豪而不宕,刚而不厉”,张养浩说姚文“雄刚古邃”,各家指出了其文章刚劲雄豪而又略带古奥的特色。但姚文还有言语简约﹑明白晓畅而又具有变化的特点,刻画人物较生动传神。其碑志尤足补史乘亡阙。他的诗以古体较佳,亦受韩愈影响。有些诗能反映民生疾苦。明王世贞将他和元诗四大家及赵孟𫖯等人相提并论。姚燧自视甚高,轻视当时名诗人赵孟𫖯﹑元明善,其实姚诗成就不如赵﹑元。其词现存四十馀首,词风偏于豪放,杨慎评他的〔醉高歌〕说:“牧庵一代文章巨公,此词高古,不减东坡﹑稼轩也”(《词品》卷五)。他也作散曲,现存小令十九首,套曲一首,他以词为曲,虽然语言浅近,但含词的韵味,而作为理学名儒,能染指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内容方面又不避风情,亦属可贵。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曾将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极为称赞。吴梅评他的散曲“婉丽可诵”,称人们所熟知的小令〔凭栏人〕《寄征衣》“深得词人三昧”(《顾曲麈谈》卷下第四章)。曲作见《阳春白雪》﹑《太平乐府》﹑《北宫词纪》等。著有《牧庵集》,其集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三十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元刘致所作《年谱》﹑《元史》卷一七四﹑《元儒考略》卷一﹑《宋元学案》卷九○﹑《新元史》卷一五七。(史铁良)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