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苏轼
释义
苏轼

(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辙兄。仁宗嘉祐二年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殿试中乙科,丁母忧。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复对制策,入三等。六年,应制科试,献《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系统阐述自己的政治革新主张。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二月召试秘阁,直史馆。三年四月,苏洵卒,返蜀居丧。熙宁二年还朝,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四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通判杭州。七年,移知密州,改徐州。元丰二年三月,改知湖州。七月,遭遇“乌台诗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七年,诏移汝州团练副使,乞常州居住。八年,神宗去世后,复朝奉郎﹑知登州。到官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元祐元年,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年,复除侍读。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因遭新旧两党夹击,四年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六年三月,复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八月,出知颍州,徙知扬州。次年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又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擢礼部尚书。八年,出知定州。绍圣元年,坐讥刺神宗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又责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继位,遇赦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高宗即位,追谥文忠。苏轼的思想颇复杂,虽深受佛老思想影响,但其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毕生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苏轼的许多诗文﹑笔记﹑书信﹑序跋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文艺思想,构成了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他主张文章应“有意而言”(《策论·总叙》),诗文当“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文集叙》),反对为文造情,无病呻吟,提倡“不能自已而作”(《南行前集叙》)。他反对艰涩雕琢的文风,提倡平易自然,文辞精确,主张文艺风格的多样性,主张诗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强调要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外枯中甘,“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的诗歌现存二千七百馀首,其“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苏辙《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写有不少关切民生疾苦的诗篇,如《除夜大雪留潍州》﹑《五禽言》﹑《鱼蛮子》;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也常有揭露,如《许州西湖》﹑《李氏园》﹑《荔支叹》;还有不少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篇,如《戏子由》﹑《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故陈师道谓其“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后山诗话》),《宋史》本传亦谓其“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诗境界开阔,天地万物,几乎无所不包,又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趣横生,具有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如《石鼓歌》﹑《游金山寺》﹑《百步洪》﹑《登州海市》等。他还喜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笔力雄健,纵横驰骋,议论英发,见解独到,耐人寻味。苏轼擅长词,是宋代豪放词的开派人物。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怀古伤今,苍凉悲壮,慷慨激昂,表现美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传诵千古的绝唱。其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这类佳作。苏轼的词风格多样,他在词史上的贡献,还在于发展了婉约词,扩大了婉约词的题材,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他成功地创作了一些咏物词,如咏孤鸿的《卜算子》,语意高妙,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咏杨花的《水龙吟》,语言清灵,咏物传神,情致缠绵;咏石榴的《贺新郎》,托物言情,意味深长。他的言情词,往往用淳朴无华的语言来抒写真挚热烈的爱情,如《江城子·记梦》写对亡妻的怀念,《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写墙外行人对墙里佳人的相思,《洞仙歌》(冰肌玉骨)写后蜀主孟昶同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句句洒脱,香奁套语,吐弃殆尽”(《白雨斋词话》)。苏轼在徐州时写有《浣溪沙》五首,描写农村生产和生活,刻画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农村人物形象,是词史上最早的农村题材词。刘熙载谓“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是符合实际的。他精通词律,作词也遵守词律,但又敢于突破词律约束,前人因有“不入腔”﹑“不协律”之讥。但正如陆游所言“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卷五)。苏轼的散文今存四千馀篇,往往信笔书意,自然圆畅,挥洒自如,有意而言,意尽言止,毫无斧凿之痕;思路开阔,文如泉涌,千变万化,姿态横生,没有固定的格式;气势磅礴,雄健奔放,纵横恣肆,一泻千里;状景摹物,无不毕肖,观察缜密,文笔细腻。其名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超然台记》﹑《凌虚台记》《石钟山记》﹑《方山子传》﹑《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承天寺夜游》﹑《日喻》﹑《书蒲永升画后》﹑《答谢民师书》等。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书法名列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一说蔡襄,一说蔡京)”之首。绘画与文同齐名,为湖州画派代表。他的学术著作有《苏氏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传《易》主旨近于王弼,而弼惟畅玄风,轼则多切人事。他以自己的义利观﹑人情说与当时正在形成的兴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相对立,在北宋理学之外另树一帜。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词文皆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他的散文,与欧阳修一起并称“欧苏”;他的诗歌,与黄庭坚一起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一起并称“苏辛”。苏轼著述甚夥,诗文合集有《苏东坡集》﹑文集有《苏轼文集》﹑诗集有《苏轼诗集》,词集有《东坡乐府》,历代反复刊刻,版本颇为复杂,兹不详述。《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约三百五十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七八四至八三二录其诗四十九卷。《全宋文》卷一八四九至二○○四收其文一百五十六卷。事迹见苏辙《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三八本传等。宋王宗稷﹑施宿﹑傅𦸂分别编有《东坡先生年谱》及《东坡纪年录》,清查慎行编有《东坡先生年表》,王文诰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今人孔凡礼撰有《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曾枣庄)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