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子昇 |
释义 | 温子昇 (495—547)北朝魏诗人﹑骈文家。字鹏举。自称太原人,晋温峤之后。世居江南,祖恭之,宋文帝时为彭城王刘义康户曹,避难归魏,家于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因为济阴人。子昇初受学于崔灵恩﹑刘兰,精勤,及长,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为广阳王元渊贱客,因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而善之,称为“大才士”。孝明帝熙平初(516),中尉东平王元匡博召辞人以充御史,子昇为高第,补御史,时年二十二。后为李神俊荆州录事参军,被徵还省。正光末(524)广阳王元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子昇手。才名转盛。徐纥称“才藻可畏”。及元渊为葛荣所杀,子昇亦被拘执,敕旧识和洛兴潜送达冀州。及还京,遂无复官情。孝庄帝建义初(528),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尝一日不值,元天穆欲挞之,赖孝庄帝称“当世才子不过数人,岂容如此,便相放黜”。后随天穆讨邢杲。北海王元颢入洛,子昇劝天穆讨之,天穆不能用,遣之还洛,元颢以为中书舍人。庄帝返洛,子昇复为舍人。及庄帝杀尔朱荣,子昇预谋,当时赦诏,皆出其手。孝武帝永熙(532—533),为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孝静帝时,高澄引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后元瑾﹑荀济等谋杀高澄,事泄,澄疑子昇知其谋,时方使作《献武王(高欢)碑文》,既成,囚诸晋阳狱,饿食弊襦死。太尉长史宋游道收葬之,又为集其文笔为三十五卷。子昇又撰《永安记》三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后魏散骑常侍《温子昇集》三十九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十五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三十五卷,未知孰是,今存者寥寥。明张溥辑有《温侍读集》,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其文存者约二十九篇,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十一首,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据《魏书·文苑》本传,谓子昇诗文,当时已传入南朝及吐谷浑。梁武帝见子昇文,谓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北魏元晖业,乃谓温文可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恐是北人自夸之词。子昇骈文如《韩陵山寺碑》,最为当时人所推崇,辞藻华美,已不减江左作者。罕用僻典而文自工,尤为难能。《隋唐嘉话》谓庾信使北,谓北人文章“唯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当即指此。温诗亦自有其成就,较之梁陈诗之柔靡,亦实有佳处。如《捣衣诗》,已开初唐之风,然不陷于宫体之纤巧,洵为名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