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南戏
释义
南戏

中国古代戏曲样式之一。为“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戏文、南戏文、传奇等。它于北宋末、南宋初首先在浙江温州形成。明人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意见稍有出入。一般认为,言“始于宋光宗朝”,当指其产生剧本的时代。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形式。它在民间歌舞小戏,里巷歌谣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乐词曲、民间讲唱、宋杂剧等多种文艺形式综合发展而成。它与元杂剧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南戏一般为数倍于元杂剧的长篇,宜于表现比较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南词叙录》)。较音律上有严格限制的元杂剧活泼自由;演唱形式比全本由一人主唱的元杂剧灵活多变,一剧中有独唱,也可对唱、轮唱、合唱;乐器伴奏以鼓板为主,而元杂剧以弦索为主;由于用南方语言、南方曲调,在风格上与北曲杂剧亦迥然有别,《南词叙录》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艺苑卮言》也说:“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南曲柔媚婉转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另外,南戏“题目”在前;开场由副末用词两阕或一阕表明作者立意和报告戏情大意;不分“折”“出”,但实际有段落,后人可根据其自然的段落为之分“出”;“生”为男主角;演员动作称“介”等等,都有异于元杂剧。

南戏形成之后,很快就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并盛行起来。元代,北曲杂剧风行南北,南戏在南方民间仍然很受欢迎。近世有些研究者悉心从古代文献资料中钩沉辑录,得宋元南戏剧目238种(钱南扬《戏文概论》,其中绝大多数为元代作品。它证明了南戏并未因元杂剧的兴盛而“衰”(《南词叙录》)、而“绝”(叶子奇《草木子》)。

南戏传播各地,由于各地方音俗唱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等。各种声腔到明代获得较大发展,以至出现争奇斗艳的局面。

宋元南戏作者多为生活在底层的民间艺人、书会才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面较广,有些作品极富斗争精神。但民间作者一般文化不高、艺术修养较差,因而作品在艺术上大都比较幼稚、粗糙。元代南戏无力与受到元朝统治者爱好、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作者的元杂剧抗衡。直至元末,随着元朝统治的崩溃、杂剧的衰微,南戏才获得较大发展,出现了比较繁盛的局面。被视为“曲祖”(魏良辅《曲律》)的高明《琵琶记》和“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大都出现在这个时候,高明《琵琶记》把南戏创作提高到艺术上比较成熟,能为雅俗共赏的新阶段,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南戏发展到明代,艺术上趋于成熟、精美,它取代杂剧成为流传全国的“传奇”,在明清两代统治剧坛数百年,发出了炫人眼目的光辉。

宋元南戏作品今存全本者不足20种,除《刘希必金钗记》因出土较晚,近年来才刊印行世外,余均见《古本戏曲丛刊初集》。这些作品多半经明人修改,已失去

原来的面目。另有119种南戏作品尚存有少量佚曲,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已予收录。

金宁芬,陈阵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14-421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