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郁达夫
释义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幼年丧父,全家祖孙6人全靠母亲勤俭持家度日。6岁开始念私塾。1910年在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后在嘉兴府中学、杭州府中学就读,因不满当时学校教育,不久即辍学回家自学。他从童年始就读了许多古典诗词和小说杂剧,少年即能赋诗作文。1913年秋,随大哥郁华赴日本留学,始习医科,又改学法科,最后考入东京帝大经济学部。在日本,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哲学名著,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学的影响,其中对他走上文学道路影响最大的是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在中学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时,郁达夫就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发表在国内的之江、神州日报和日本《新爱知新闻》、《正大日日新闻》、《太阳杂志》等报刊上。

1921年7月,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组成创造社。同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在国内出版,成为新文学出版最早的白话小说集。1923年又出版第2本小说集《茑萝集》。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创造社各刊物的编辑工作。由于他的小说带有“自叙传”性质,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一些作品如《沉沦》、《茫茫夜》、《茑萝行》、《还乡记》、《还乡后记》、《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广大青年读者中饮誉甚高。另外,他还写了一些文艺论文,如《文学上的阶级斗争》等,思想激进,观点鲜明,在文坛上引起很大反响。

1926年3月,郁达夫随郭沫若到广州。他满怀激情地投入革命斗争的洪流,但目睹广州革命政府内新军阀的所作所为,深感革命需要重新开始。是年底即返回上海,编辑《洪水》半月刊及《创造》季刊等,并发表了《广州事情》以揭露革命营垒中隐藏的危机。“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前4天,他又发表了《在方向转换的途中》,指出“封建时代的英雄主义(按:指蒋介石专权)是目下革命运动的最大危险”。不久,创造社内发生意见分歧,郁达夫退出创造社。

1928年1月,郁达夫的中篇小说《迷羊》出版。6月与鲁迅合办《奔流》杂志,自己又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2月,他和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又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出版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遭查禁。1933年初参加以蔡元培、宋庆龄为会长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4月,因感孤立、厌倦而退出左联,移家杭州。在杭州2年多苦闷难安的日子里,他主要是写作游记、散文,另写有少量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出奔》。

1936年2月,郁达夫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他再度振作精神,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四处奔走。11月赴日本讲演,揭露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用心,并访流亡中的郭沫若于千叶。“七·七”事变后,郁达夫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研究部主任及《抗战文艺》编委。

1938年末,由于客观环境所致,他决心到海外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在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副刊,兼编《文艺周报》、《教育周刊》等,并担任新加坡华侨文化界战士文工团主席、文化界战士干部训练班主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等职。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和短评。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南洋诸岛,郁达夫化名赵廉隐身在苏门答腊中部小镇巴爷公务。曾被迫在日本宪兵队作翻译,同时以经营酒厂为掩护,继续从事抗日的秘密工作。终因日军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即1945年9月17日夜,被日本宪兵杀害于丹戎革岱的荒野中,时年仅49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一生著作甚丰。他的小说和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除最早出版的《沉沦集》、《茑萝集》外,尚有《寒灰集》、《鸡肋集》、《过去集》、《奇零集》、《敝帚集》、《屐痕处处》以及《达夫代表作》、《达夫自选集》等,另写有大量的旧体诗,以及许多杂文短论。

严景煦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646-364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