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文海 |
释义 | 明文海 明文总集。清初黄宗羲编。480卷(有目482卷,原缺最后两卷)。共收录作者近千人,选文约4300余篇。全书按文体分成28大类,如赋、碑、论、铭等;各类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如赋下分国事、时令、山川、吊古等。其编纂意图是为保存有明一代政治、经济、文化、武备各方面文献,并上继《昭明文选》、《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诸书,填补历代总集之缺。 自康熙七年(1668)开始,黄宗羲便取家藏明人文集五六千本,撷其精华,着手编选明文总集。前后历时7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编成《明文案》217卷。《明文案序》有上下两篇,一论有明一代之文凡三盛,其人不及于前代而所选之文反过于前代;一论有明之文坏于何(景明)、李(梦阳),而王(世贞)、李(攀龙)继之,几乎枉尽天下之才。这是黄宗羲编选明文的纲要,也是他盱衡千古、论定一代的大旨。 康熙二十八年(1689)以后,黄宗羲深感“有明作者林林”,而《明文案》“歉于未尽”,于是亲至昆山徐氏传是楼、培林堂访书,搜得《文案》未收书300余家,增而广之,又编成《明文海》一书,“为卷凡四百八十,为本凡百有二十,而后明文始备”(黄百家《明文授读序》)。黄宗羲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外出访书时已是80老翁,《四库全书总目》说,《明文海》原稿乃是黄氏“晚年未定之本”。 《明文海》导源于《明文案》,但体例已大变。据黄百家《明文授读发凡》,可知《文案》以作者生卒先后为序列,选文间有注释和评论,体例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相仿佛,而与今本《明文海》迥异。大抵黄氏晚年在增广重编过程中,为接续《昭明文选》等书,也将以人为序的体例改为依类相从了。《四库全书总目》指摘《明文海》“分类殊为繁碎,又颇错互不伦”,认为此“必非黄先生所编,乃其子主一(即黄百家)所为”,未免失之武断。 《明文海》向无刻本,只有少数抄本流传。现在所见有3本:一是涵芬楼藏本(今归北京图书馆),二是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三是浙江图书馆藏本。3本卷次大致相同,而所有篇目互有差异。例如,涵芬楼本卷首原附有《四库提要》,似与四库本同源而晚出。但与文津阁四库本相较,涵芬楼本固然比四库本收文多出26篇,而四库本也有涵芬楼本所缺的佚文12篇。二者在篇目顺序上也有不同,再如,涵芬楼本与淅图藏本在收录晚明文方面也是多寡悬殊的。浙本中侯方域、钱谦益等人的文章159篇,均可补涵芬楼本之不足。3本孰先孰后,诚难遽下结论。1987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明文海》,即以涵芬楼藏本为底本,又据四库本抄补佚文12篇,据浙图藏本补辑侯方域、钱谦益等人文章159篇,这是目前最完备的本子。 许逸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701-370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