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土壤
释义
土壤

当代中篇小说。汪浙成、温小钰著。初载《收获》1980年第6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列入“当代文学丛书”。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描写3个50年代的农业大学同学之间生活道路的交叉、思想性格的碰撞。当年,魏大雄、辛启明同时爱上了黎珍,黎珍选择了品学兼优的辛启明。不久,辛启明不满浮夸风,坚持说真话,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开除党籍,下放劳动改造。他不愿连累别人,主动和黎珍绝交。而魏大雄则见风使舵,成为“反右倾”积极分子。20年后,“文革”中失去丈夫的黎珍受农业部之命来沙漠中的伊赫农场调查,意外遇见魏、辛二人。她很快发现场长魏大雄和技术员辛启明在办场方针上有原则分歧。魏大雄有组织才能,又肯带头苦干,显示出实干家的气魄和胆识,但深藏内心的是猎取权势的野心。他从多年的政治风雨中找到的升官捷径是不择手段地迎合上司的“需要”,并冠以“革命”的美名当张书记需要一个专区的典型时,他宁肯违背客观规律,采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和虚报粮食亩产的办法,为自己赢得了赫赫声名。辛启明在个人的厄运中,不改“让祖国每一寸土地都覆满沃土”的初衷,坚韧不拔地为改造沙漠而埋头苦干。在前人创建的农场将毁于一旦时,他挺身而出,不怕打击和误解,坚持要揭露魏大雄。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黎珍不顾儿子刘军的劝阻,坚定地站到势孤力单的辛启明一边。最后,辛、黎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农场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拥护;魏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管理局副局长;黎珍则毅然留在了辛启明的身边。小说在实事求是与弄虚作假两种思想的冲突中表现出深刻的主题:“改造自然的土壤固然重要,但改造社会的土壤更加重要”。作者采用多元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探幽发微地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3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该篇为作者的代表作,发表后得到广泛好评,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为电影、话剧、广播剧等。

张先云;方曙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3-20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