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学2
释义
文学2

现代文学期刊。月刊。1933年7月1日创刊于上海。刊物署名文学社编辑,实际上刊物的主要发起人和中坚力量是茅盾,编辑委员会由郁达夫、茅盾、胡愈之、洪深、陈望道、徐调孚、傅东华、叶绍钧、郑振铎等人组成。创刊之初鲁迅也是编委成员之一。担任实际编辑工作的先后有傅东华、郑振铎、黄源、王统照等。生活书店发行。1937年11月10日出至第9卷第4期后终刊。共出版52期。

创刊号上傅东华的《一张菜单》,代表了编委会同人的意见,是实际上的发刊词,文章指出:“我们只相信人人都是时代的产儿;无论谁的作品,只要是诚实由衷的发抒,只要是生活实感的记录,就莫不是这时代一部分的反映,因而莫不是值得留下的一个印痕。”王统照在抗战救亡运动的高潮中,从第7卷第1期起接编《文学》,更进一步指出:“在这‘多难’的国家中,希望藉文艺上力量来作民族的解放利器;作追随时代潮流的风帆;作暗夜中寻求光明的火炬”(《编后记》)。这成为《文学》的基本倾向。刊物辟有社谈、论文、创作、批评与绍介、作家和作品、书报评述、国外通讯等栏,以发表创作为主,刊出作品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着重在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主要作品小说有茅盾的《残冬》、王统照的《山雨》、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许地山的《春桃》、郑振铎的《桂公塘》、老舍的《我这一辈子》、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散文有鲁迅的《记韦素园君》、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朱自清的《你我》、巴金的《旅途随笔》、沈从文的《湘西散记》,诗歌有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王统照的《吊今战场》、朱湘的《庄周之一夜》,剧本有洪深的《劫后桃花》、陈白尘的《金田村》、夏衍的《赛金花》等。这些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具有较高成就,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不少成为文学史上的典范之作。文艺评论也是《文学》的一大特色,鲁迅的《又论“第三种人”》、周扬的《现实主义试论》、胡风的《现实主义底一“修正”》等文,论述了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问题。茅盾的《庐隐论》、胡风的《林语堂论》、穆木天的《徐志摩论》、苏雪林的《沈从文论》、许杰的《周作人论》等,是当时有影响的作家专论。该刊还发表了众多书评,对丁玲的《母亲》、臧克家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作品进行了评价。该刊并倡导各种流派、各种主张的争鸣,鼓励在艺术上发挥各自的风格特点。如第8卷第1期的“新诗专号”坚持各种诗歌流派的自由竞争,编者明确表明“不豫备仅从狭隘的观点上去衡量所有的新诗作品”(《编后记》)。该刊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倾向,团结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的重要作品,是30年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之一。

张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04-110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