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骈文 |
释义 | 骈文 古典文体之中,与散文对立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或“骈俪文”。其主要特征是辞藻华美,以偶句(即对称的两句,又称为俪句)为主。对偶工整,音律严整、使典用事,多四字句或六字句,其间的三字句或七字句主要是为了协调音节。骈文的萌芽期在西汉,如王褒的作品已出现骈偶句式。(《圣主得贤臣颂》“夫荷毡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丽密;羹藜含嗅者,不足与论太牢之滋味。”)至东汉时,因受辞赋的影响,文体进一步趋向整齐排偶。班固《汉书》的传论,即多偶句。至汉末,“建安七子,悉以排偶易单行”(刘师培《论文杂记》)。西晋太康时代,陆机首先提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姘;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一主张文章要有抑扬轻重(上下句平仄对称)的音律的理论,与潘岳并为晋代骈文旗手。至南朝齐、梁时声律论兴起,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要求,于是骈文就综合了对仗、用典、辞藻、音律四方面,限制愈益严格,发展成四字、六字句组成的骈文,因而被推到了顶峰。涌现出诸如宋之谢灵运、颜延之、鲍照,齐与梁之江淹、任昉、陈与周之徐陵、庾信等骈文大家。创作出诸如《芜城赋》(鲍照)、《哀江南赋》(庾信)、《与陈伯之书》(丘迟)等著名骈文篇章。至唐宋,更出现了通篇四字、六字句的骈文;宋时便称之为“四六文”。唐宋的古文运动一定程度上遏减骈文的发展势头,但直至清代,骈文仍在流行,出现了陈维崧(《俪体文集》)、袁枚、胡天游、洪亮吉、王闿运等著名骈文家,有远溯汉魏,追踪徐、庾,超越唐宋,陵轹元明之势。至于联语的产生也最足以说明骈文的影响更加广泛。参见“四六文”条。 张永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50-465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