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苏曼殊
释义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文学家。原名戬,字子穀;更名元瑛,一作玄瑛,改字子谷;出家后自号曼殊;别号有南国行人等40余种。祖籍广东香山(今属珠海市),生于日本横滨。祖父苏仕昌(瑞文)以洋务起家。其父苏朝英(杰生)为旅日华侨,在横滨经商,娶日女河合仙为妾。又与日女贺哈𠺢私合,生曼殊,由河合仙扶养。6岁随大母黄氏由日本回广东老家。7岁入私塾读书。9岁时其父经商失败,归自日本,家庭开始败落。13岁随姑母彩屏至上海,开始学习英文。15岁随表兄林紫垣赴日本横滨,入华侨所办大同学校,并寄居林寓。19岁毕业于大同学校,拟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不果,改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因林氏只月助十五元,仅敷下宿屋膳宿两费,乃刻苦自励,迁于最低廉之下宿屋,所食白饭和以石灰,日本最穷苦学生始居之。曼殊竟安之若素,不以为苦。每夜为省火油费,竟不燃灯”(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是年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在东京成立,曼殊亦为会员之一。20岁改入成城学校,并先后加入革命团体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因遭林紫垣反对,同年秋辍学回国。先赴苏州任吴中公学英文教员。旋返上海助章士钊和陈独秀办《国民日日报》。同时发表半译半著小说《惨社会》及其他诗文,开始步入文坛。其间曾随章士钊前往长沙,参加了华兴会的秘密成立会议。不久该报停刊,先赴香港投奔陈少白,继赴广东惠州削发为僧。次年初返香港,欲以手枪暗杀保皇派头目康有为,不果。此后即四处流浪,以教书、编辑、卖文为业,足迹遍大江南北及日本、南洋各地。前后执教之校有长沙实业学堂(1904)、南京陆军小学(1905)、长沙明德学堂(1906)、芜湖皖江中学(1906)、爪哇华侨所办中华学校(1909—1912)、安庆高等学校(1912)等。参与编辑的报刊有《太平洋报》(1912)、《民国》杂志(1914)等。最后穷病而卒,年仅35岁。

苏曼殊在早年热心于民族民主革命,后来仍同情革命,所交多革命党名人和要人,如孙中山、陈独秀、章太炎、章士钊、柳亚子、陈去病、赵伯先、汪精卫、蒋介石等。但因身世奇特,经历坎坷,致其性格反常,行为荒诞,任性所为,不守绳墨,有“奇人”之称。惟天性独慧,多才多艺,诗、文、小说、绘画皆工,日文、英文、梵文皆通,故又有“诗僧”之誉。是南社代表作家之一。著译达30余种,大多散佚。所存者有诗近百首、小说7篇(部)、《拜轮诗选》、《文学因缘》、《汉英三昧集》、《潮音》、《燕子龛随笔》、《娑罗海滨遁迹记》、《岭海幽光录》以及零星杂文、书信等,柳亚子为之辑为《苏曼殊全集》。其作品在二三十年代尤为盛行,各种版本竟达六七十种,以致出现“曼殊热”(鲁迅语)的盛况。其小说《断鸿零雁记》更被译成了英文和俄文。作者的传记也被收入世界三大名作家丛书之内。章太炎赞其人品曰:“广东之士,儒有简朝亮,佛有苏元瑛,可谓厉高节,抗浮云者矣。”(《书苏元瑛事》)柳亚子更评其一生曰:“他乃一个天才文学家,极富浪漫性;他并不参与革命事业,但革命思想非常热烈,对于社会问题亦复如是。我可以把‘神龙见首不见尾’、‘贤者不可测’二句来做他的传赞。”(《苏曼殊之我观》)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67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