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逍遥巾 |
释义 | 逍遥巾 近代杂剧剧本。4折,首冠“楔子”1折。扫云道人(汤贻汾)著。南京襄社1936年影印本。卷首有作者《自叙》,作者与徐广绪(子容)、姚舆(益斋)、朱履权(竹乡)之赠答诗,黄宪臣、张炜、桂青、潘葆题词。卷末附道光五年(1825)桂青(藜乙)《跋》、道光七年(1827)黄宪臣《跋》及作者曾孙汤涤《跋》。正文由听云居士、茗山老人、次皋山人评批。该剧作于道光二年(1822),取材于作者任职灵邱时的一段经历。剧中人物皆用作者及其友人之真实姓名。主要剧情写灵邱都尉汤贻汾(雨生)奉命缉捕“漏网逆匪”祝现等60余人,多年未获。遂改换逍遥巾、梅花衲,扮作道士,至各地缉访。行至蔚州,欲探访友人徐广绪(子容)。汤、徐二人神交数载,诗画往来频频,却从未见过面。汤贻汾为免主人破费招待,遂改名易一仙,字贝水,巾衲往访,投诗以代名刺。宾主相见甚欢。又有徐之友人姚益斋、朱灯乡同在听云斋雅集,吟诗作画,至暮方别。徐子容家中厨师原系灵邱人,认出了汤雨生,告知徐。徐方恍然大悟,次日寻访至店中,约请至卧佛寺游春,二人结为兄弟。临别时汤以逍遥巾赠徐,愿他日同辞簪绂,共领烟霞。[尾声]云:“几人知己林泉订,举世纷纷利与名。谁会把两字‘逍遥’过一生?”题目正名为:“听云斋同联塞北踪,卧佛寺重聚江南客。徐少府接了假游方,汤都尉得着真相识。”评点者之一的听云居士即为徐子容。卷首所附赠答诗即为听云斋雅集时所作。可见只是忆旧遣怀之作,社会意义甚微。 梁淑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80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