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韦庄 |
释义 | 韦庄约836—910 唐末五代间诗人、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韦应物四世孙。父母早亡,孤贫力学,才敏过人,自许“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有心重筑太平基”(《长年》),但屡试不第。唐僖宗广明元年(800),黄巢克长安,僖宗奔蜀,韦庄因应举不中,贫病交迫,滞留京华。僖宗中和二年(882)春,举家逃离长安到洛阳。次年因作长诗《秦妇吟》而名噪天下,时人号为“秦妇吟秀才”。为求仕求食流寓江南,任镇海节度使周宝幕僚。僖宗光启二年(886)夏,北上迎驾,至相州因道路阻塞而返居婺州。后辗转江西、湖南、湖北。唐昭宗景福三年(894)中进士,年已59岁。任校书郎。乾宁四年(898),李询为西川宣谕和协使,召为判官同行入蜀。归朝后任右、左补阙。光化三年(900)七月,继姚合《极玄集》,编成唐诗选本《又玄集》。十二月,奏请昭宗追赐李贺、皇甫松、陆龟蒙等为进士。天复元年(901),再次入蜀,应聘为王建掌书记。次年,于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处,建茅屋居住。哀帝天佑四年(907),朱全忠废唐建梁,韦庄劝王建建蜀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蜀高祖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终年约75岁,谥“文靖”。 韦庄的诗、词卓有成就。曾称“我有歌诗一千首”(《乞彩笺歌》),今存300多首,以近体诗见长,大都作于仕唐时期。其诗揭露政治腐败、遣责藩镇割据、同情人民疾苦,也有不少羁旅、写景之作。其代表作是《秦妇吟》,共238句,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叙事诗。诗假托一位从起义军里逃出的贵家姬妾的自述,写黄巢入长安后的事件。既对起义军多所诋毁嘲骂,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官兵残民以逞的本质。此诗当时流传很广,后因韦庄讳之,不收入诗集,以致长期失传。直至1907年后,才在敦煌石窟遗书之中发现其手抄本。韦庄词大多作于仕蜀时期,今存55首,多收于《花间集》中。其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虽题材范围较诗狭窄,影响却远大于诗。后人以为作词“当以唐《花间集》中韦庄、温飞卿为则”(张炎《词源》卷下)。其词往往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抒写真挚的感情,在使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手段上,起过重要作用。如〔菩萨蛮〕5首等抒写其平生飘泊之感、离乱之痛、思乡之情;〔喜迁莺〕2首写其科举及第后的喜悦心情;即使像〔天仙子〕(梦觉云屏依旧空)、〔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代拟闺中佳人的怨离惜别,也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故陈廷焯称:“词至端己,语渐疏,情意却深厚。”(《词则》卷1)王国维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人间词话附录》)韦庄弟韦蔼辑其诗为《浣花集》。《全唐诗》卷695至700存其诗6卷,卷892录存其词52首;《补全唐诗》补其《秦妇吟》;《全唐诗补遗》卷14补诗1首;《全唐诗续补遗》卷17补诗1首。《全唐文》卷889录存其文3篇。其作品今本有李谊《韦庄集较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金文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738-73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