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雨巷 |
释义 | 雨巷 现代新诗。戴望舒作。初载1928年8月10 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收入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4月版《我底记忆》。《雨巷》写于1927年夏,即大革命失败后,诗人为逃避通缉蛰居乡间的时候。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反映了他早期诗作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显示了年轻诗人的艺术才华。戴望舒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雨巷》全诗共7节,通过描绘狭窄而冷寂的环境、朦胧模糊的内心感受,表现了一种比较典型的情绪,那就是追求、失望之后的心灵的空虚、惆怅、哀伤和依然怀着希望的思考与追求。在《雨巷》中,诗人以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为基础,创造了一个虚幻飘渺的诗的意境。作品首先描绘了一幅江南小镇“雨巷”的图景,那里狭长、冷寂、潮湿,给人以沉闷、凄苦之感。在细雨蒙蒙中,诗人撑着油纸伞,沿着小巷孑然独行。他思索着、希望着能碰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果然梦幻般地出现了,她也撑着油纸伞,象诗人一样“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及至她走近,仅仅投来太息般的一瞥,便飘然而去了。希望变成了失望,但他并没有绝望,而是依然在寂寥中盼望,盼望着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音乐性。全诗韵律舒缓和谐,节奏流畅蕴藉,回荡往复,韵味悠长,是一首音乐化的抒情诗。卞之琳认为:《雨巷》“在回响着中国传统诗词的一种题材和意境的同时,也多少实践了魏尔伦‘绞死’‘雄辩’、‘音乐先于一切’的主张”(《戴望舒诗集·序》)。叶圣陶“称许他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苏汶《望舒草·序》)。 胡钢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643-364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