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短篇小说选 |
释义 | 短篇小说选1953·9—1955·12 当代短篇小说集。中国作家协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2月第1版。这是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的年度性文学作品选本之一种,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短篇小说选本。内收37篇作品,均发表于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后至1955年12月这个时期内全国主要报刊上。林默涵写的《序言》中对这个选本的特点和包括短篇小说在内的文学创作的形势、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个集子里的作品,农村题材占多数。林默涵说:“这些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情况和农民的生活意识由于革命胜利和党所领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而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些作品包括率先以两条道路斗争观点描写农村现实的李準的《不能走那条路》、《孟广泰老头》,以及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西戎的《纠纷》和《宋老大进城》、吉学霈的《一面小白旗的风波》、秦兆阳的《选举》、康濯的《春种秋收》、李古北的《农村奇事》、刘真的《春大姐》、李文元的《婚事》、方之的《在泉边》、刘绍棠的《布谷鸟歌唱的季节》、高晓声的《解约》、沙汀的《堰沟边》等。工人生活创作题材方面,收入本集的有艾芜的《夜归》、南丁的《检验工叶英》、费礼文的《一年》、魏巍的《老烟筒》、陆文夫的《荣誉》。林默涵称誉这些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生气勃勃、不愧为新生活的创造者的工人形象”。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刘白羽的《扬着灰尘的路上》、《远来来信》和和谷岩的《枫》,在描写志愿军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像母亲一样慈爱的心”,从而拓展了军事文学的题材和主题内蕴。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菡子的《妈妈的故事》都是以一种幸存者的身份回顾刚刚过去的酷烈的革命斗争,缅怀、讴歌那些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的英雄人物的引人注目的篇章。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特别是由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作品此时尚不多见,本集收入的蒙族作家安柯钦夫描写在生产劳动中表现了科学精神的新一代年轻牧民风姿的《在冬天的牧场上》、汉族作家彭荆风反映拉祜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在解放前后发生沧桑之变的《当芦笙响起的时候》,受到了格外的重视。 收入这个选本里的作品,有不少因此而成了作者的成名作或代表作,有一些成了新中国短篇小说名篇,被当代文学史著作屡屡提及并多次收入各种选本。 蔡田明,丹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750-575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