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红纱灯
释义
红纱灯

现代新诗集。冯乃超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4月20日初版。列为“创造社丛书”第20种。收新诗43首。书前有作者写于1927年9月7日的《序》。这是一部用象征派手法创作的诗集,写于1926年。全集分为8辑,即“哀唱集”、“幻窗”、“好像”、“死底摇篮曲”、“红纱灯”、“凋残的蔷薇”、“古瓶集”、“礼拜日”。自序称这些诗象小鸟振落的“羽毛”,昆虫脱掉的“旧壳”,只是自己“过去”心境情调的记录。爱情失意的痛楚和人生苦恼的哀怨,也是本诗集的一个主调。《哀唱·序曲》唱出感伤消沉的情调:“青春是瓶里的残花/爱情是黄昏的云霞/幸福是沉醉的春风/苦恼是人生的栖家”,“苦恼是人生的栖家/墓石是身后的代价/不用镌我庄严的碑文/要是常常供奉蔷薇花”。对青春、爱情和人生充满痛苦的吟咏,回响在诗人心中的“只有枯凋了的怨艾的悲哀”(《我愿看你苍白的花开》)、“悲我沉默的人生憔悴,/哀我多感的青春告衰”(《雕残的蔷薇恼病了我》)的感叹,几乎弥漫于整部诗集。《死底摇篮曲》、《死》、《冬夜》等在死亡中寻求生命痛苦的解脱。《默》写“冬天来到疲乏的草根头/静悄悄地杀着苍白的微笑”,隆冬季节自然景物的肃杀,象征迟暮的灵魂。诗的语言和意象都给人一种沉重而朦胧的感觉。诗人很注意给自己的情调找到富于音乐美的外在形式,由注重视觉的新鲜转到重视听觉的美感。《酒歌》、《现在》、《默》、《残烛》等诗节奏、韵脚都比较整齐、和谐,接近于格律诗。《古瓶咏》、《苍黄的古月》、《榴火》等诗色调丰富而浓重,并使视觉的色彩感、听觉的音乐感交叉出现,增强新奇的艺术效果。朱自清评论说:“冯乃超氏利用铿锵的音节,得到催眠一般的力量,歌咏的是颓废,阴影,梦幻,仙乡。他诗中的色彩感是丰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集·导论》)

张大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8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