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旗谱 |
释义 | 红旗谱 当代长篇小说。梁斌著。全书共3部。《红旗谱》是总书名,也是其第1部的书名,第2部叫《播火记》,第3部叫《烽烟图》。小说取材于作者故乡冀中平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继发生的农民群众反抗国民党政权横征暴敛的“反割(猪)头税”运动、青年学生要求抗日救亡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潮,以及在党内“左倾”路线影响下发生的震惊中外的“高(阳)蠡(县)暴动”等历史事件。早在1942年,作者就从1个在“高蠡暴动”中失去3个儿子的革命老人的事迹中获得灵感,写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此后,又把这个短篇扩展成中篇《父亲》。作者说,这便是他创造《红旗谱》中主要人物朱老忠形象的开始。解放后,他开始着手创作这部长篇小说,首先写出《红旗谱》(第1部),195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1959年9月二版,1965年3版,1978年4月4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作为建国10年优秀作品出版;1963年写出《播火记》,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9月再版。当作者着手修改《烽烟图》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被诬陷为“专写错误路线”的作家,备受迫害,《烽烟图》原稿也在动乱中遗失。直到1979年,该书原稿才经新华社记者、《光明日报》编辑帮助,辗转回到作者手中,经过两年多时间修改,于1981年交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红旗谱》以朱老忠、严志和为代表的锁井镇48村农民同恶霸地主冯兰池一家世代仇恨和反复较量为故事主线,广泛地展现了“九·一八”前后中国社会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揭示了中国农民在有了共产党领导之后从自发反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开始自觉地走上追求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道路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从小说的第1部里可以看到,在外面闯荡25年之后重返故里、决心再次同冯家大院对垒的朱老忠,不仅从他父亲当年赤膊上阵的悲剧中吸取了教训,变得有胆有识,坚信“出水才看两腿泥”;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扑摸”到了共产党,懂得了革命道理之后,把个人报仇雪恨的夙愿融进了阶级解放的事业之中。他由一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硬汉子变成了为革命“两肋插刀”的英雄。小说第2部《播火记》描写朱老忠在“高蠡暴动”中担任红军大队长率众攻打冯家大院的英雄气概,也描写了暴动失败、革命人民陷入白色恐怖,朱老忠等奉命转入地下潜伏的情景。第3部《烽烟图》描写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之后,冀中平原上燃起了抗日战争的烽烟。小说前两部里的一批年轻人如江涛、运涛、大贵、二贵、春兰、严萍等,在第3部里都已成长为革命事业的中坚。朱老忠在作品结构中的中心地位被江涛代替,但处在革命形势和党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时期,他的思想和性格还有新的发展。 在论及《红旗谱》的艺术特色时,茅盾说:“《红旗谱》的笔墨是简练的,但为了创造气氛,在个别场合也放手渲染;渗透在残酷而复杂的阶级斗争场面中的,始终是革命乐观主义的高亢嘹亮的调子,这就使得全书有了深厚而豪放的风格。”(《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小说第1部出版后,曾被改编成话剧和电影,并被译成英、法、日、俄、朝、越等多种文字。 史燮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509-251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